言人必志圣,论学必志道。
有如讲为邦,规模必王佐。
陈淳(一一五五~一二一九),字安卿,学者称北溪先生,龙溪北溪(今福建漳州)人。孝宗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乡贡进士。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朱熹知漳州,淳执贽从学,延置学宫。曾权长泰簿(本集卷四《权长泰簿喜雨呈郑宰》《解职归题主簿轩壁》)。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预特试,明年授安溪簿,未及上,十二年卒,年六十五。有《北溪大全集》五十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陈宓《北溪先生墓志铭》、门生陈沂《北溪先生叙述》,《宋史》卷四三○有传。 陈淳诗,以明弘治三年抚州守周梁石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北溪大全集》(简称四库本)、清干隆四十八年陈文芳刻本(简称陈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
《隆兴书堂自警三十五首》是宋代文学家陈淳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言人必志圣,
论学必志道。
有如讲为邦,
规模必王佐。
诗意:
这首诗词强调了为人处世和学习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有崇高的志向和追求圣贤的心志,才能言传身教,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在学习上,必须志在道德修养和道义的追求,而不仅仅是追求功名利禄。只有具备这样的志向和追求,才能成为国家的辅佐之才。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陈淳对于为人处世和学习的深刻理解和看法。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首两句"言人必志圣,论学必志道"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一个人言行应该以追求圣贤的品质为准则,而学习则应以道德修养为根本目标。接下来的两句"有如讲为邦,规模必王佐"则强调了持有这样的志向与追求的人,将能够为国家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成为国家的辅佐之才。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儒家思想的信仰和追求,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性。陈淳通过简练的语言,道出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追求,鼓励人们立志追求圣贤的道德境界,并将学习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简明扼要地传递了作者对于为人处世和学习的核心价值观,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儒家思想的启示和引导。
忆长安,八月时,阙下天高旧仪。衣冠共颁金镜,犀象对舞丹墀。更爱终南灞上,可怜秋草碧滋。
学道虽云久,沉奇竟未除。炎烝度三伏,晻暧觉中虚。嘉谷不自长,荒榛终费锄。何辞用兰石,梨枣得扶疏。
御泉长绕凤凰楼,自是恩波别处流。闲揲舞衣归未得,夜来砧杵六宫秋。
自入春来日日阴,客愁春恨两难禁。不知门外东风信,看见池塘春水深。
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濛濛百花里,罗绮竞秋千。骋望登香阁,争高下砌台。林间踏青去,席上意钱来。行乐三春节,林花百和香。当年重意气,先占斗鸡场。
宿莽湘累怨,幽兰楚俗谣。紫屏空自老,翠被岂能招。欲就苍梧诉,愁迷澧浦遥。哀猿羌昼晦,悲鴃众芳凋。红壁丹砂板,琼钩翡翠翘。如何搴香灶,江上独无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