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隆兴书堂自警三十五首》

志一气以动,气一志以随。
持养使清明,和平毋暴之。

作者介绍

陈淳(一一五五~一二一九),字安卿,学者称北溪先生,龙溪北溪(今福建漳州)人。孝宗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乡贡进士。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朱熹知漳州,淳执贽从学,延置学宫。曾权长泰簿(本集卷四《权长泰簿喜雨呈郑宰》《解职归题主簿轩壁》)。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预特试,明年授安溪簿,未及上,十二年卒,年六十五。有《北溪大全集》五十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陈宓《北溪先生墓志铭》、门生陈沂《北溪先生叙述》,《宋史》卷四三○有传。 陈淳诗,以明弘治三年抚州守周梁石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北溪大全集》(简称四库本)、清干隆四十八年陈文芳刻本(简称陈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

作品评述

《隆兴书堂自警三十五首》是宋代文人陈淳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修养为主题,通过对志向和修养的相互关系的描绘,表达了追求清明和和平的理念。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志一气以动,气一志以随。
持养使清明,和平毋暴之。

这首诗词的诗意深远,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文字表达了一种思想和情感。诗词中的“志”和“气”代表了人的内在追求和行动力,而“清明”和“和平”则代表了理想的境界和价值观。

首句“志一气以动,气一志以随”表达了一种内外一致的境界。它强调了个人的志向和行动之间的紧密关联,即人的志向决定了其行动的方向和力度,而行动也会进一步加深并巩固其志向。

第二句“持养使清明,和平毋暴之”则突出了清明和和平的重要性。它表达了对清明和和平的追求,并呼吁人们要以修养自身为前提,以实现清明和和平的境界。通过“持养”的行为,也就是培养内在的美德和道德品质,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纯净和外在世界的和谐。

整首诗词着重强调了个人志向和修养对于实现清明和和平的重要性。它传达了一种崇高的道德理念和对社会秩序的关切。通过内心的坚定和外在的修养,人们可以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这首诗词简洁而富有哲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和平社会的向往。它通过富有内涵的文字和押韵的手法,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思考。

  • 《兰陵王(渔父)》

    醉竿直。一叶扁舟漾碧。澄江上、几度啸日迎风,怡怡钓秋色。渔乡共水国。都属沧浪傲客。烟波外,风笠雨蓑,才掷丝纶便千尺。飘然去无迹。恣脚扣双船,帆挂轻席。盈钩香饵鱼争食。更拨棹葭岸,放篙菱浦,才过新栅又旧驿。占江南江北。堪恻。利名积。算纵有豪华,难比清寂。须知

  • 《和张洵蒙亭诗韵》

    江亭胜概冠三湘,仁智所乐皆其旁。翠岫俯映青罗光,上有乔木摩穹苍。亭下川遐覆银塘,水面风来笑语香。骚人相值喜飞觞,雄辩清谈五月凉。饮馀相与坐方床,论文日暮兴呆辰。佳篇疾读韵琅琅,直疑星斗焕光茫。格高调古说奇方,况复笔法追二五。事业无穷叹茫茫,丹铅点勘策非良。

  • 《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我爱仙居好,惭无德政馨。下车时问疾,治狱日空囹。老吏贫归里,苍生馁在庭。惟忧泽未至,岂敢渎邦刑。

  • 《送崔定》

    未知游子意,何不避炎蒸。几日到汉水,新蝉鸣杜陵。秋江待得月,夜语恨无僧。巴峡吟过否,连天十二层。

  • 《相和歌辞·棹歌行》

    写月图黄罢,凌波拾翠通。镜花摇芰日,衣麝入荷风。叶密舟难荡,莲疏浦易空。凤媒羞自托,鸳翼恨难穷。秋帐灯花翠,倡楼粉色红。相思无别曲,并在棹歌中。

  • 《梦中作》

    亭尤逢夜竹,不识自知音。朦胧望明月,终得拂青尘。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