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舞天清日,经行小刹初。
松柯青羽葆,贝叶细蝇书。
杜画奇无敌,周妻俗有余。
业无支遁辈,难自卜幽居。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龙兴行香游宝莲寺》是宋代诗人李新的作品。这首诗以描绘宝莲寺的香客游览情景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寺庙的宁静和精神境界。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鱼舞天清日,经行小刹初。
松柯青羽葆,贝叶细蝇书。
杜画奇无敌,周妻俗有余。
业无支遁辈,难自卜幽居。
这首诗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寺庙的景象和内涵的深刻体验。诗的开头,作者描绘了鱼儿在天空中舞动,净化着明亮的白日。接着,香客们进入小庙,开始参拜。松果和青翠的草地保护着这座小庙,而贝叶上细小的字迹仿佛是蝇虫所写的书。
在第三和第四句中,诗人提到了杜康酒和画作。杜康酒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快乐和繁荣,而画作则被视为表达艺术和美的方式。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诗人传达了寺庙与世俗生活之间的对比。尽管寺庙的宁静和神圣超越了世俗,但人们仍然难以抵挡物质欲望的诱惑。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生活的追求。他认为他的职业和家庭使他无法像佛教僧人那样追寻内心的深处和隐居的生活。他感到无法逃离现实的束缚,无法得到内心的宁静。
这首诗通过对宝莲寺的描绘,以及对世俗和精神之间对立关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内心追求的渴望和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手法,使得诗词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两不见。但相思。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远水犹归壑,征人合忆乡。泣多盈袖血,吟苦满头霜。楚国连天浪,衡门到海荒。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
谁扰奚山众,焚林兽已穷。徙薪能远虑,下濑得深攻。南峤肩随息,中朝论愈公。但知分谤喜,宁肯自论功。
芦沟河上度旃车。行路看宫娃。古殿吴时花草,奚琴塞外风沙。天荒地老,池台何处,罗绮谁家。梦里数行灯火,皇州依旧繁华。
昨日离城市,白云空往还。松风清耳目,端的胜人间。
官闲无事只深禅,斋戒何曾废客烟。总是老夫贪佛日,未妨天眼识公年。江湖满意藏诗笥,鸥鸟无心傍客船。参井黄昏云雾里,光明犹有一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