粹德山藏玉,高标木秀林。
三朝侍枫禁,列郡憩棠阴。
文翰家声在,规模国计深。
盖棺头正黑,空负济时心。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龙学许公挽诗二首》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哲理。
诗意:
这首诗以精美的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及对历史和时代的反思,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高山、茂密的林木,以及禁苑中的枫树和棠树,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与此同时,诗人也提到了自己在朝廷中的身份和责任,以及国家的大计和家族的声望。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遗憾,认为自己虽然在时代中有所贡献,但与时代的沉重挑战相比,自己的努力似乎微不足道。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线索,通过描述山峰、林木和树荫,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生机勃勃。这种景观的描绘反映了中国传统诗歌中常见的山水意象,同时也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诗人通过提及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国家的重要事务,展现了他的家族声望和对国家大计的关心。这体现了宋代士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族观念。
然而,在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遗憾之情。他感叹自己的努力似乎无法与时代的挑战相比,这种情感使诗歌更富有情感和思考的深度。这种内心的矛盾和遗憾也是许多文人士大夫在面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困境时常常产生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时代的思考,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哲理。它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壮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族声望和国家大计的关心。然而,诗人在最后表达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遗憾,认为自己的努力似乎微不足道。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绘,引发读者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思考。
江南江北尽云沙,车骑东来风旆斜。倒影楼台开紫府,得霜篱落剩黄花。钓溪筑野收多士,航海梯山共一家。想见屋坛祝尧寿,步虚声里静无哗。
万树青青入望遥,行人犹自说隋朝。啼莺不管繁华歇,还带春风上柳条。
画得青溪样,宜于紫府观。 ——皎然日明烟霭薄,风落水容宽。 ——崔万画野高低接,商工井邑攒。 ——潘述疏川因稼穑,出使问艰难。 ——皎然
岭近梅花开已多,水南梅事又如何。使君假日曾游否,客子临风空屡哦。好士何妨勤下榻,丰年那有拙催科。倦游我亦怀三径,何况传闻政免苛。
三间书屋年年在,一点禅灯夜夜明。门外青苗浑不见,半山松竹自秋声。
只有梅花是故人。岁寒情分更相亲。红鸾跨碧江头路,紫府分香月下身。君既去,我离群。天涯白发怕逢春。西湖苍莽烟波里,来岁梅时痛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