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人肠渴欲枯,楼前终日望平湖。
无舟得入沧浪去,为问渔人得意无。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楼上望湖》
楼上人肠渴欲枯,
楼前终日望平湖。
无舟得入沧浪去,
为问渔人得意无。
中文译文:
楼上的人心情干渴得快要枯竭,
整日站在楼前眺望着平静的湖泊。
却没有船只能够驶向远方的蓝波,
不禁想问一问那位渔人是否满意无比。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以简洁的语言描写了一个人在楼上望着湖泊的情景,并流露出对渔人自由自在的向往。
诗中的第一句“楼上人肠渴欲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之情。楼上的人渴望湖水的滋润,渴望湖泊带来的清凉和宽广。这种渴望之情如此强烈,几乎要使人的内心枯竭。
第二句“楼前终日望平湖”,描绘了诗人整日站在楼前,凝视着平静的湖泊。湖泊呈现出平静、宽广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慰藉。诗人用“终日”强调了他对湖泊的长久凝望,表达了对湖泊的深深眷恋。
第三句“无舟得入沧浪去”,表达了诗人的渴望之情。他希望能够乘船游弋在湖泊的蓝波之上,畅游于水中,感受湖水的波澜和湖岸的风景,但现实却无法满足他的愿望。
最后一句“为问渔人得意无”,表达了诗人对渔人自由自在生活的羡慕之情。渔人在湖泊中垂钓,可以尽情享受湖水的宽广和自然的美景,诗人想询问渔人是否因此而感到满足和快乐。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湖泊的向往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通过描绘楼上眺望湖泊的情景,展现了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追求。
紫盖亭亭秀荆渚,股分采水穿林莽。尚想当年老阿瞒,燕骑蛇予走先主。
上德如流水,安仁道若山。闻君秉高节,而得奉清颜。鸿渐升仪羽,牛刀列下班。处腴能不润,居剧体常闲。去诈人无谄,除邪吏息奸。欲知清与洁,明月照澄湾。
银兔频年滞使麾,曲台犹掌一王仪。四巡奏颂推严笔,千牍程书入汉帷。驷里飞觞酣玉液,天街叠鼓候金羁。前期侍从丹涂地,秘殿螟风拂翠緌。
苍生倚大臣,此风破南极。开边一何多,至死难塞责。
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种竹初遮日,蔬岩只欠泉。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
匹马关山不自怜,归来巾几更萧然。剑门南北等为客,木偶东西聊听天。未省繁华宽旅思,可将奔走负流年。夜凉早梦秋风起,催上山阴万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