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无长物只遗编,直当山翁负郭田。
累世相传俱扫地,斯文忽丧岂非天。
不归老子茶肠里,知堕谁家酱瓿边。
我固道穷书更厄,西风危涕倍潸然。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爲“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卷。
《楼中故书连被兵尽亡去》是宋代诗人艾性夫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楼中的旧书接连遭遇兵乱而消失,
宛如山中的隐士失去了郭田。
历代相传的书籍都已荡然无存,
文化之美竟然突然丧失,难道不是上天的安排?
我无法回到那个有书的时代,
谁能告诉我,这些文化遗失的背后是何原因?
我确信,贫穷中的书籍更令人忧虑,
西风吹拂下,我的泪水倍感悲凉。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文化遗失和贫困的忧虑之情。楼中的旧书被战乱摧毁,象征着文化的消逝和知识的流失。诗人将其比喻为山中隐士失去了耕种的田地,寓意着辛勤努力的付出化为乌有。历代流传的书籍被打扫一空,文化之美的丧失令人痛心。诗人也感叹自己无法回到那个充满书籍的时代,思考着文化消失的原因。他认为贫穷中的书籍更加珍贵,而面对困境,他心中的忧愁如同西风吹拂下的泪水,倍感凄凉。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文化遗失的忧虑和对贫穷境遇的痛心。通过楼中故书的消逝,诗人引发了对战乱带来的文化破坏的思考。他认为文化的损失不仅仅是物质的丧失,更是精神的贫瘠。诗人对贫穷和书籍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认为贫穷并不能剥夺书籍的价值,相反,贫穷环境中的书籍更加珍贵。最后,诗人以西风危涕的意象,将自己内心的忧伤与外在的困境相呼应,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文化的珍视。
这首诗词通过对文化和贫穷的探讨,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它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对文化的珍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委命仇雠事可知,章华荆棘国人悲。恨公无寿如金石,不见秦婴系颈时。
莞海东头去路赊,独乘羸马到君家。十年梦里相寻处,依旧青山两岸花。
一官安敢问青膻,形影相看祗自怜。黄鹄已登清汉去,白鸥空占浅沙眠。杏花开遍芜城雨,柳色浑铺瓜渚烟。老眼生疏堪自笑,浪惊风物向淮天。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买得幽山属汉阳,槿篱疏处种桄榔。唯有猕猴来往熟,弄人抛果满书堂。
等閒客里捧茶瓯,说到人间第一流。圯上遗编今在否,异时来问赤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