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南井欲乾,晓汲盈瓢浊。
饮浊不足言,奈此田亩涸。
咿哑龙骨响,焕烂阳乌虐。
良农无他营,辛苦事东作。
春苗何葱芊,秋刈何稀薄。
我虽食不余,念彼心不乐。
乞灵走群祀,晚电明霍霍。
屯膏竟未施,天意自难度。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沖,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爲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爲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着由其子玶编爲《屏山集》二十卷,胡宪爲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论俗十二首》是刘子翚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给出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村南井欲乾,
晓汲盈瓢浊。
饮浊不足言,
奈此田亩涸。
咿哑龙骨响,
焕烂阳乌虐。
良农无他营,
辛苦事东作。
春苗何葱芊,
秋刈何稀薄。
我虽食不余,
念彼心不乐。
乞灵走群祀,
晚电明霍霍。
屯膏竟未施,
天意自难度。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村庄南边的井欲要干涸,
清晨汲水,瓢里盈满的水浑浊。
喝下这浑浊的水,难以言表,
但这片田地却枯涸干燥。
咿哑的龙骨响起,
耀眼的阳光残暴地照耀。
勤劳的农民无休止地努力,
辛苦地从事东方的工作。
春天的幼苗何其茂盛,
秋天的收获却如此稀薄。
尽管我吃的并不富余,
但我心中却无法快乐。
祈求灵感,参加众人的祭祀,
晚上的电光明亮闪烁。
积存的财富最终未能施展,
天意自己很难评判。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乡村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艰苦劳作和生活困境的思考和关切。井水干涸、田地枯燥,象征着农民劳作的辛苦和收成的不易。诗中的阳光和电光,以其耀眼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对丰收的期盼,但最终仍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诗人对于自身贫困境遇的反思和对农民的同情,使这首诗词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生活困境的感慨。
这首诗词使用了质朴的语言,富有意境和感情色彩,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农民的赞颂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山高谿且深,苍苍但群木。抽条欲千尺,众亦疑朴樕。一朝蒙翦伐,万古辞林麓。若遇燎玄穹,微烟出云族。
茅舍开扉胜事稠,况携佳客此中游。妖红落后坚松在,南涧清时野潦收。林带寒烟如水合,山含晴日似尘浮。不嫌淡薄幽人趣,欲进藜羹更少留。
御柳黄丝未满条,宫花红蕊不胜娇。至尊看雪开温室,亲赐昭仪壁上椒。
海于天地中,物不能比大。阴阳浩出没,造物穷荒怪。力足浮三山,势欲吞大块。岂惟日月浴,兼疑鬼神会。披经案《山海》,异族纷琐碎。我时一徘徊,足蹑二仪隘。焉知贾客辈,入海如入阓。风昏白波驶,雨惨黑洋迈。批石嗔火发,啮指愁舟坏。飞鱼集樯柁,翅尾错珍贝。初疑燕雀翻,
浮蚁。一入愁肠,便有阳春意。须将席幕为天地。歌前起舞花前睡。从他兀兀陶陶里。犹胜醒醒、惹得闲憔悴。”此曲亦有佳句,而多斧凿痕,又语高下不甚入律。或传是东坡语,非也。与“蜗角虚名”、“解下痴绦”之曲相似,疑是王仲父作。因戏作四篇呈吴元祥、黄中行,似能厌道二公
僧中有高僧,士亦有高士。我虽不为高,心粗能知止。师是个中人,特患不为尔。何幸我与师,俱是隣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