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亭饯落晖,腊酒减春衣。
岁晚烟霞重,川寒云树微。
戎装千里至,旧路十年归。
还似汀洲雁,相逢又背飞。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久不调。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宪宗时,召为祕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衆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俄復用为祕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画为屏障。集一卷,今编诗二卷。
《洛阳河亭奉酬留守群公追送(一作李逸诗)》是一首唐代李益的诗。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离开亭子,送别夕阳。
冬天的酒减少了春天的衣裳。
岁月晚了,烟霞重重,寒气笼罩着云和树。
战士们穿着军装,千里迢迢而来,回到了旧路上,十年漫长的归途。
他们像洛阳的雁一样,相逢了又别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别离的画面,诗人在洛阳的河亭与群公告别。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别离的苦涩和离别者的辛酸之情。
首先,诗人描述了离别时的景象,夕阳西下,启程离开。诗中提到“离亭饯落晖”,诗人用“离亭”一词,表达了离别之情,离别时的夕阳更加凄美。
其次,诗人运用了对冬春的比喻,用“腊酒减春衣”来形容离别时的凄凉之感。腊酒代表冬天,春衣代表温暖和希望。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离别时的无奈和寒冷。
接着,诗人描述了岁月的流转,岁晚之时,烟霞笼罩,寒气袭来,云和树在风中微微摇曳。这里通过景物的描绘,增加了诗词的意境和气氛。岁晚的景象与诗人离别的心情相呼应,给人一种凄凉和孤寂的感觉。
然后,诗人描述了归途中的战士们,他们穿着戎装,千里迢迢地回到故乡,走上了曾经的旧路。这里描绘了战士们长时间离乡的辛苦和漫长的归途,使人对他们的坚持和付出产生共鸣。
最后,诗人以洛阳的雁为比喻,形容了别离的悲伤。洛阳的雁是往来于洛阳的候鸟,象征着离别和相逢。诗人用“相逢又背飞”来表达离别的循环,生动地展现了别离的痛苦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比喻的运用,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辛酸,展现了战士们长时间离乡的艰辛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以洛阳的雁作为象征,将离别的主题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层面。这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
之子蕴琅玕,幽轩足考槃。茏葱烟翠湿,琐碎日光寒。似向兰亭见,全胜墨三看。是中虽信美,未可懒弹冠。
客路行多少,干人无易颜。未成终老计,难致此身闲。月兔走入海,日乌飞出山。流年留不得,半在别离间。
春来脚不踏青青,梦里还家梦又醒。一树垂杨楼外绿,莺声不似故园听。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放下著,须弥山。分明北斗面南看。没丝毫,相阻拦。休儱侗,莫颟顸。含元殿上问长安。欲归家,行路难。放下著,须弥山。百斛油麻水上摊。欲成团,真个难。除有累,去痴顽。无心犹是隔重关。到其中,方是安。
渺渺云山去几重,依依独听广陵钟。明朝借问南来客,五马双旌何处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