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除牢愁须酒圣,狼藉春色要花红。
定知春来无一事,苦教有情愁得侬。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漫成三首》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愁苦的排遣和对于春天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情感纠结。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驱除牢愁须酒圣,
狼藉春色要花红。
定知春来无一事,
苦教有情愁得侬。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饱满的情感和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心境。首句“驱除牢愁须酒圣”,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饮酒来排遣内心的愁苦。这里的“牢愁”指的是困扰心头的忧愁和烦恼。作者希望通过酒的力量来消除这些痛苦。
接下来的一句“狼藉春色要花红”,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这里的“狼藉”指的是春天的繁花似锦,色彩斑斓的景象。作者希望春天的美景能够给自己带来欢乐和愉悦,使内心的愁苦得到舒缓。
第三句“定知春来无一事,苦教有情愁得侬”,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期待和对于自己内心情感的纠结。作者认为春天本应是一片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然而自己内心的情感却让愁苦依然存在。这里的“有情愁得侬”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内心情感的无奈和痛苦。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于愁苦和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纠结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词中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也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风舞花旛万缕轻,石炉香冷一灯明。坐来耳目身心静,仿佛慈云礼纖声。
春梅杂落雪,发树几花开。真须尽兴饮,仁里愿同来。
丹青未合便回头,见尽人间事始休。只有百神朝宝镜,永无纤浪犯虚舟。曾临铁瓮虽分职,近得金陵亦偶游。东去西来人不会,上卿踪迹本玄洲。
乡心趋老重,见说买山成。静坐性情淡,孤眠滋味清。樵人时识面,禅客共知名。山色元无垢,溪声自不平。池荷应足制,山蓣想堪羹。九日如今近,思君出峡行。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
恶钳鎚下番身,未必锋芒发露。不惟斩得猫儿,也解煞佛煞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