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无路取封侯,病卧牛衣已数秋。
日月不胶时易失,感今怀昔使人愁。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谩成》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
清时无路取封侯,
病卧牛衣已数秋。
日月不胶时易失,
感今怀昔使人愁。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王安石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意:
《谩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贫无路的时代,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功名富贵无望的失望和苦闷之情。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病卧牛衣数秋的景象,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机遇易失的感叹,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怀念之情。
赏析:
1. 清时无路取封侯:这句诗意味深长。清时指的是当时社会风气清朗、廉洁的时代,而无路取封侯则指作者无法通过功名进身,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种无奈和失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普遍性,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思考。
2. 病卧牛衣已数秋:这句描写了作者长期卧病不起的情景。牛衣是指粗糙简陋的衣物,数秋表示时间的流逝。通过描写自己病重的状况,作者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同时,牛衣也隐喻了作者朴素的生活态度和不事浮华的品质。
3. 日月不胶时易失:这句诗通过对日月的比喻,表达了时光易逝、机遇易失的触动。日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不胶表示不固定、不牢固,在这里指的是人生中的机遇和时机。作者感叹时机易逝,机遇来去匆匆,强调时光的宝贵和珍贵。
4. 感今怀昔使人愁:这句表达了作者对当下境况的感叹和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作者感叹现在的困顿和无奈,同时回忆起过去辉煌岁月的美好,这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使人感到忧愁。
总体而言,王安石的《谩成》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个人经历,折射出社会的普遍现象,使读者能够共情并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意义。
梦断灯残闻雁声,揽衣起坐待天明。街头浊酒不堪醉,窗外疏梅空复情。人欲见挤真砭石,身宁轻用作投琼。南湖可引春畴美,只合躬耕毕此生。
去去投山驿,悠悠解橐装。斜阳穿破厩,落叶满空廊。舞简村巫醉,涂朱野女妆。近行吾亦倦,假寝据胡床。
紫箨从师住,山幽水亦深。方将偿素约,一到洗尘心,别去遽如许,愁来且至今。何时能见过,容我听潮音。
青衫日日困尘沙,安用浮名与世夸。已过半生真似梦,未荒三径且还家。恨无沈水纡香穗,喜有寒泉瀹茗花。袖却西归遮日手,园林幽处看桑麻。
疏帘不下纵荷香,梦破纱厨月满廊。笑尽一杯鞭马走,恍疑山色是家乡。
占得资身话柄高,六鳌岛上足逍遥。南风又送飞霞佩,北道相期明月桥。要坐虎皮专说易,肯携凤侣共吹箫。此行直上青霄去,不比闲缠鹤背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