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当年,饱经惯、花期酒约。
行乐处,轻裘缓带,绣鞍金络。
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
共何人、对饮五三钟,颜如玉。
嗟往事,空萧索。
怀新恨,又飘泊。
但年来何待,许多幽独。
海水连天凝望远,山风吹雨征衫薄。
向此际、羸马独骎骎,情怀恶。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满江红》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满江红
老子当年,饱经惯、花期酒约。
行乐处,轻裘缓带,绣鞍金络。
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
共何人、对饮五三钟,颜如玉。
嗟往事,空萧索。
怀新恨,又飘泊。
但年来何待,许多幽独。
海水连天凝望远,山风吹雨征衫薄。
向此际、羸马独骎骎,情怀恶。
译文:
往年,我经历了许多欢乐和酒宴。
在游乐场所,我穿着轻薄的裘皮,缓慢地束带,鞍上绣着金饰。
明亮的月亮照耀下,楼台上的箫声和鼓声在夜间响起,梨花院落里秋千摇摆。
有多少人,一起喝酒至少五三钟,颜如玉的人也在其中。
叹息往事,空洞而寂寥。
怀念新的恨意,又漂泊流离。
但是这些年来等待什么,有太多的孤独。
眺望远方,海水与天相连,山风吹雨使衣衫薄薄的。
在这种情况下,瘦弱的马孤零零地站立,情怀十分痛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辛弃疾在宋代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他描述了过去的欢乐时光和酒宴,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前命运的无奈和困惑。
诗中的“轻裘缓带,绣鞍金络”表现了当时士人的奢华生活和追求享乐的态度。夜晚的明月照耀下的楼台上,箫声和鼓声交织,梨花院落里秋千摇摆,展现了闲适和宴乐的场景。
然而,诗人通过“嗟往事,空萧索”和“怀新恨,又飘泊”表达了对过去欢乐时光的叹息和对当前状况的不满与迷茫。他感叹岁月的流转,回忆往事时只剩下空虚和寂寥,同时也怀念着新的仇恨和不幸的遭遇。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作者的境遇,他面对着辽阔的海洋和吹拂的山风,感受到孤独和痛苦。最后,他以羸弱的马孤零零地站立,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痛苦和无奈。
整首诗词通过对过去欢乐时光和当前困境的对比,展现了辛弃疾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士人的不安。这首诗以其真实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深深触动了读者,并成为辛弃疾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并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赏析的对象。
南荣晚闻道,未肯化庚桑。陶顽铸强犷,枉费尘与糠。越子古成之,韩生教休粮。参同得灵钥,九锁启伯阳。鹅城见诸孙,贫苦我为伤。空余焦先室,不传元化方。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
向来从宦郑公乡,每遇清游坐有光。江上凭栏天一色,湖边舣棹木千章。眼前景物俱堪赋,心著家山独未忘。归到小西湖更好,观鱼何必远如棠。
国有非常宠,家承异姓勋。背恩惭皎日,不义若浮云。但使忠贞在,甘从玉石焚。窜身如有地,梦寐见明君。
鸠性爱雨花爱晴,同倚东风不同情。春光三月浓于酒,双鸠醉寐不复鸣。双鸠不鸣花相语,无令鸠醒叫天雨。
高堂别馆连湘渚,长向春光开万户。荆王去去不复来,宫中美人自歌舞。
晴天杨柳丝千绪,淡月梨花玉一庭。又是东风去时节,数声啼鸟不堪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