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年年入户飞,向人无是亦无非。
来春强健还相见,送汝将雏又一归。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徽宗亲制“居臣庆会阁诗”,下令群臣献诗,汪藻一人独领风骚,与胡伸俱有文名,时称“江左二宝”。素与王黼不和,提点江州太平观,终黼之世均不得用。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再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绍兴元年(1131),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今属浙江),后知抚(今属江西)、徽(今安徽歙县)、泉(今属福建)、宣等州。绍兴十三年(1143)罢职居永州(今属湖南),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赠端明殿学士。为官清廉,“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全宋词》录其词4首。
汪藻早年曾向徐俯学诗,中年以后又拜韩驹为师,然而,他的诗却不沾江西诗派习气而近似苏轼。诗作多触及时事,寄兴深远。如《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中:“百年淮海地,回首复成非”、“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只今衰泪眼,那得向君开”,郁愤至深,似得力于杜甫。《桃源行》一首,于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同题之后,别开生面。“那知平地有青春,只属寻常避世人”,足见其立意新颖。写景诗如《春日》,也曾传诵一时。
汪藻擅长写四六文,南渡初诏令制诰均由他撰写。行文洞达激发,多为时人传诵,被比作陆贽。《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是其代表作。孙觌序其集时推重他为大手笔,说他“闳丽精深,杰然视天下”。宋高宗把自用的白团扇赏赐给他,并亲书赠以“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
《漫兴》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汪藻。以下是《漫兴》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燕子每年都飞入人家,它们对人来说既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到了明年春天,它们又会强壮地回来,送走它们的幼雏,再一次归巢。
这首诗词以燕子的季节迁徙为主题,描绘了燕子年年来去的情景。燕子是一种常见的候鸟,每年春天从南方飞到北方繁殖,然后在秋天返回南方越冬。它们的迁徙象征着季节的更迭和生命的循环。
诗词表达了一种自然的、平凡的现象,燕子的到来和离去并没有太多的意义,既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这种淡然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超脱和对自然规律的顺从。燕子的强健回归和将幼雏送走,也传递出一种亲情和牵挂的情感。
整首诗词以平淡的语言展示了自然景观,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循环和亲情的思考。通过对燕子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家庭和归属感的关注。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团金袍袖绣长靴,寒食宸游乐事奢。风摆珠帘红幕润,满宫春雨落梨花。
清池小圃开云屋。结春伴、往来熟。忆年时、纵酒杯行速。看月上、归禽宿。墙里修篁森似束。记名字、曾刊新绿。见说别来长,沿翠藓、封寒玉。
圣君再命拥朱轮,合是南方受赐频。双鬓任從添白发,六条谁许继清尘。风牵泽国秋帆远,路入丰州画锦新。莫为故乡延去櫂,宜春人望待行春。
北风如许急,亦使客心寒。近得襄阳报,仍闻蜀道难。三杯中夜酒,一枕几时安。江上两都督,何人上将坛。
红芍药边方舞蝶,碧梧桐里正啼莺。离亭不折依依柳,况有春山送又迎。
居士卖屋为宅,盖成舍与瞿昙。尚自无钱结裹,何能转施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