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歷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歷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邙山》是唐代诗人沈佺期创作的一首诗词,描写了位于北邙山上的坟墓对洛阳城的对峙,以及两者间日夜交替的歌钟声和山上松柏的呜咽声。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北邙山上排列着无数坟茔,它们与洛阳城形成了万古千秋的对峙。城中的人们白天和夜晚都会唱歌、敲钟,而山上只能听到松柏的悲鸣声。
诗词的主题是描绘了北邙山上的坟墓和洛阳城之间的景象。北邙山作为洛阳城的背景,与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坟墓代表着人的终结和离去,而城市则象征着人类的流动和繁荣。诗词以对峙的方式描绘了这两者的关系,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它们都是在相互对立的状态。这种对峙的现象使得诗词产生了一种冷峻、庄严的氛围。
诗词的写作手法独特,通过描绘城市和山上的声音来传达情感。城中的歌声和钟声象征着人类的欢乐和生活的茁壮,而山上松柏的声音则显得凄凉和哀伤。这种通过声音的对比,使诗词更加生动和感人。
整体上,这首诗词展现了沈佺期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繁荣和生活脆弱性的感触。它通过具象的描写和声音的对比,传达了一种深沉和悲凉的情感,使人们对存在和无常产生深思。
流年五十前,朝朝倚少年。流年五十后,日日侵皓首。非通非介人,谁论四十九。贤哉蘧伯玉,清风独不朽。
不赋杜鹃三十秋,今愁不比昔时愁。杜鹃岂是催春去,为见春来啼不休。
沩水闻贞媛,常山索锐师。昔忧迷帝力,今分送王姬。事等和强虏,恩殊睦本枝。四郊多垒在,此礼恐无时。
出门处处皆桃李,我独呻吟一室中。只道有诗敺疟鬼,谁知无檄愈头风!
不问人间事,连年鸟外居。白云吟次见,青壁醉来书。扫石秋苔駮,开窗夜月虚。于时已无念,生计有樵渔。
岁月蹉跎发已丝,埋头自笑有书痴。故人倘解怜清好,归去山记补缺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