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公归橐尚空虚,近送楞严十卷书。
心地本无生灭处,定逢生日亦如如。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毛国镇生日二绝》是苏轼(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听说公归来,橐却仍然空虚。
近日送来楞严经十卷书。
心灵本来无生无灭之处,
定然会如同平日般度过生日。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轼在某人生日这一特殊时刻所写的。诗中的“公归”指的是某位重要人物回归,而“橐”则指橐籥(古代官员佩带的一种小篮子),诗人听说这位重要人物回来了,但橐却是空的,没有带来任何礼物或财富。接着,诗人提到自己近日送来的是《楞严经》的十卷书。最后两句表达了一个哲学观念,即心灵本来不存在生死轮回之处,所以过生日也应当像平常一样。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生日的思考和哲学思考,展示了苏轼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认识。在诗中,苏轼以一种平实、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表达了对生命的超越和对人生的深思。
诗人通过“公归橐尚空虚”的描写,暗示了财富和物质的空虚,强调了物质财富对于内心的无关紧要。接着,他提到送来的是《楞严经》,这是一部佛经,显示了他对于心灵的重视和追求。最后两句“心地本无生灭处,定逢生日亦如如”,表达了苏轼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内心本来不存在生死轮回的束缚,所以生日对于他来说并没有特殊意义,应该以平常心对待。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考,展示了苏轼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它鼓励人们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体现了苏轼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幽居端似玉川生,茅屋支撑不更营。青旆荒寒增酒兴,锦囊零落负诗情。残无色榇斜阳远,落叶飞如野鸟轻。徂岁峥嵘忽如许?雁来又过会稽城。
于赫炎荣,十叶华耀。屡兹郊报,陟降在庙。其降伊何,椒浆桂酒。再拜斟酌,永御九有。
一入紫云深更深,游僧亦喜不相寻。已无尘事改人意,时有书声杂梵音。浩气养成天地小,欲心扫尽鬼神钦。人生能有几七十,自爱当如百练金。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独酌时。一盏两盏至三盏,五题七题或十题。只知人事是太古,不信我身非伏义。为幸居多自乐,尧夫非是爱吟诗。
扬帆向何处,插羽逐征东。夷落人烟迥,王程鸟路通。江流回涧底,山色聚闽中。君去凋残后,应怜百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