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吹我上高峰,上到山头日未中。
便可高眠莫归去,人间易得鬓成童。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茅山玉晨观和壁间韵》
诗意:
这首诗词是宋代李曾伯所作,通过描绘茅山玉晨观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山林间宁静与清晨的美好感受。诗人在茅山之巅感受天风的吹拂,登上山顶时太阳还未完全升起,这时他可以安心地享受高处的宁静,放下尘世纷扰,远离人间的喧嚣。在这山林之中,一切都变得宁静祥和,仿佛回到了年少时的天真无邪。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的向往。通过山林景色的描写,诗人展现了茅山玉晨观的壮丽景色和宁静祥和的氛围。诗中的"天风"吹拂着诗人,使他感到自然的力量和恬静的气息。诗人登上山顶,欣赏到初升的太阳,感受到山顶的宁静与高处的清凉。他选择在这里停留,享受高处的宁静,不愿意回到尘世的喧嚣。他意味深长地提到"人间易得鬓成童",暗示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使人恢复年少时的纯真和无忧无虑。
整首诗词以简洁、清新的语言写出了山林间的宁静与清晨的美好。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繁华世界的超脱。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山林的静谧和清晨的宁静,也可以从中汲取到远离喧嚣的启示。诗词中的寓意与现代社会的繁忙节奏形成鲜明对比,提醒人们珍惜宁静与内心的平和,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纯净。
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为许羁愁长下泪,那堪春色更伤心。惊鸟屡飞恒失侣,落花一去不归林。如何此日嗟迟暮,悲来还作白头吟。
衮绣蝉联三重客,朝回晓日曈昽。绿杨门巷拥花骢。喜承天上语,来作主人公。况值瑶林风露爽,冰轮碾上晴空。桂香和影堕金钟。莫辞通夕醉,明日是秋中。
采药归来抱膝吟,烟霞情性爱山林。不留踪迹在图画,三十六峰何处寻。
十里西畴马送曛,晚风依约度溪云。悬知今夜桃花雨,一洗焦枯慰使君。
天高地厚寻常事,海阔山重更要论。霹雳震摧山鬼窟,独携霜剑定乾坤。
三月花已休,闲来羡丛薄。河回地势偏,雨入滩声恶。绿草旋抽心,青梅犹带萼。主人归未归,谁省曾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