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射仙姿不畏寒,谢家风格鄙铅丹。
谁知檀萼香须里,已有调羹一点酸。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梅花十首》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张耒。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梅花十首
姑射仙姿不畏寒,
谢家风格鄙铅丹。
谁知檀萼香须里,
已有调羹一点酸。
中文译文:
姑射仙姿不畏寒,
谢家风格鄙铅丹。
谁知檀萼香须里,
已有调羹一点酸。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梅花的形象和特点,并通过梅花的美丽与寒冷相对应,表达了梅花坚韧不畏寒冷的品质。诗人以梅花的形象,暗示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梅花的特点和意义。首句“姑射仙姿不畏寒”,姑射是古代神话中的仙山,仙姿指梅花的美丽形态。这句表达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象征了坚强和不屈的精神。
第二句“谢家风格鄙铅丹”,谢家指的是宋代诗人谢灵运,他善于描绘梅花。这句诗意呼应了谢灵运的梅花描写风格,描绘了梅花的色彩鲜艳而纯粹。
第三句“谁知檀萼香须里”,檀萼指的是梅花花蕊,香须是指梅花散发的芳香。这句表达了梅花的香气弥漫在花蕊之中,意味着美丽的外表之下蕴含着独特的韵味。
最后一句“已有调羹一点酸”,调羹是指梅花的花蕊,酸指的是梅花的酸涩味道。这句意味着梅花即使美丽,也有一丝苦涩之感,暗示了艺术中的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整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梅花的形象和品质,传递了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思考,展示了中国文化中梅花的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
历数中兴将,谁为第一功。两朝忠卫上,四海雅推公。富贵无危溢,哀荣有始终。吾知尚遗恨,不见朔庭空。
老去未觉跻攀难,一表独立青冥里。
绀色毬儿让水晶,味甘如蜜冷如冰。香风飘满葵丘戍,散与鸮林解郁蒸。
丈室掩孤灯,更深霰雹增。相看云梦客,共忆祝融僧。语合茶忘味,吟欹卷有棱。楚南山水秀,行止岂无凭。
千门共惜放春回,半锁楼台半复开。公子不能留落日,南山遮莫倚高台。残红似怨皇州雨,细绿犹藏画蜡灰。毕竟思量何足叹,明年时节又还来。
相唐德丛复兴隆,仁义条陈百奏中。正欲谏君今别驾,延龄更不念孤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