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称秀色若堪餐,冷艳幽香画更难。
草木尽枯风正恶,雪霜初霁月偏寒。
须知净几明窗见,不似苍山迥野看。
羌笛一声悲落尽,伤心何待百花残。
王铚,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汝阴(今安徽阜阳)人。尝从欧阳修学。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权枢密院编修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三五),纂集太宗以来兵制。绍兴四年(一一三四)书成,赐名《枢庭备检》。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续上《七朝国史》等。九年,爲湖南安抚司参议官。着有《默记》一卷、《杂纂续》一卷、《侍儿小名录》一卷、《国老谈苑》二卷、《王公四六话》二卷、《雪溪集》八卷(今存五卷)等。《宋史翼》卷二七有传。 王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雪溪集》爲底本。校以原李盛铎藏清抄本(传录吴石仓校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初渭园藏清抄本(张桐生校本,简称初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雪溪诗集》(简称小集本)。又据李盛铎本《雪溪诗补遗》及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梅花》是一首宋代王铚创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古称秀色若堪餐,
冷艳幽香画更难。
草木尽枯风正恶,
雪霜初霁月偏寒。
须知净几明窗见,
不似苍山迥野看。
羌笛一声悲落尽,
伤心何待百花残。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梅花在古代被称为"秀色",意味着它的美丽如同食物一样可口。它们的美丽冷艳而又幽香,如同画中的事物一样难以被真实表现出来。尽管周围的草木已经枯萎,风也变得凶猛,但梅花仍然坚强地绽放。当雪霜初霁,明亮的月光仍然带着寒冷。只有透过洁净明亮的窗户才能真正欣赏到梅花的美丽,而不是像在苍山和野地那样远远望去。最后,羌笛一声悲凉,伤感的情绪与百花的凋谢相呼应。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坚持的精神。梅花在严寒的冬天中依然能够开放,展现出它们的美丽,这象征着坚强和顽强的生命力。诗中的对比手法也很巧妙,将梅花与周围的草木、天气进行对比,突出了梅花的特殊之处。最后,悲凉的羌笛声与梅花的凋谢形成了对比,使人们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的短暂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和感慨。整首诗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梅花独特的美丽和生命力。
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犹嫌山在眼,不得着脚历。枉语山中人,匄我涧侧石。有来应公须,归必载金帛。当轩乍骈罗,随势忽开坼。有洞若神剜,有岩类天划。终朝岩洞间,歌鼓燕宾戚。孰谓衡霍期,近在王侯宅。傅氏筑已卑,磻溪钓何激。逍遥功德下,不与事相摭。乐我盛明朝,于焉
茶瓯沙帽惯迎宾,不是诗人即道人。细雨斜风君莫出,绿阴门外有红尘。
晨风战枯荷,清霜杀高柳。人生俯仰间,能得几重九。节序来无停,已及黄花酒。流落拾遗心,西江独回首。
不算菩提与阐提,惟应执著便生迷。无端指个清凉地,冻杀胡僧雪岭西。长绳不见系空虚,半偈传心亦未疏。推倒我山无一事,莫将文字缚真如。
年年春日寒欺客,今日春无一半寒。不觉转头逢岁换,便须揩目待花看。争新游女幡垂鬓,依旧先生日照盘。从此不忧风雪厄,杖藜时可过苏端。
仙人剪水银河边,仙风吹散花联翩。明星撩乱入我眼,风紧一阵随天旋。如今谁卧剡溪雪,如今谁访山阴船。古人气韵不可见,晓来对此空悠然。檐前未觉眼界豁,临眺忽忆楼居仙。若为留得数玉树,六月绕屋生清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