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梅花》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白玉堂前一树梅,
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
一年一度一归来。
中文译文:
在白玉堂前有一株梅花,
为了谁而凋零,为了谁而绽放。
唯有春风最珍视它,
每年都会回归一次。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株梅花,以及梅花的凋零和再次绽放的过程。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常常被赞美为坚强、坚毅和傲雪凌霜的象征。诗中的梅花是王安石用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思考人生的寓意。
诗的开头,白玉堂前的梅花给人一种高贵、优雅的感觉。然而,梅花的凋零和绽放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谁而存在,这是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示了人生无常和事物的无常性。
接下来的两句“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赞美。春风是梅花凋零后再度开放的原因,也是梅花得以重生的力量。春风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它对梅花充满了珍视和呵护之情。诗中的“一年一度一归来”暗示了时间的循环,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思考。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梅花的凋零与再生,折射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梅花的坚韧品质以及春风的温暖,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坚强和希望的力量。通过这首诗,王安石表达了对人生变迁的思考,呼唤着人们要珍惜时间、顺应自然的律动,并从中找到力量和希望。
志欲商伊学欲颜,寻师梦绕五湖间。不违誓至仁三月,亲炙宁辞雪万山。流海浪浮蜗战角,排云应许豹窥斑。还丹知换尘凡骨,趁得先生未出关。
天无四壁。底用量江尺五代樊若水为太祖量江于此。徒把乾坤分裂,谁与帝、扶民厄。几年樊圃缺。耳风腔转笛三十年前,江南笛声有哭襄阳调。此日双蛾空蹙,依然也,暮山碧。
梅花买到满楼香,但笑吾家节是常。雨冻不应无雪冻。肩疮更复有头疮。桃符爆竹年将近,绣线书帷日渐长。三岁岭南江左路,岂知八十客钱塘。
生死悲欢地,长嗟付短吟。北门晨鹊趁,西甸晚鸦寻。三品官名重,千年墓色深。广东正思忆,泪激海潮音。
青松下,珊珊遍地谁知价。无限聪明只道空,问说真空没命怕。
圣母有子,重光类社。圣皇事母,感极天人。百辟在庭,九备具陈。礼容之盛,万国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