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月色最相宜,独结空林岁晚期。
万国春回先有信,孤山人往绝无诗。
吟风海鹤眠清影,敲雪村童认老枝。
举世只知调鼎贵,玄机谁向静中规。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爲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着作除《西湖百咏》二卷外,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事见《西湖百咏》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绝妙好词笺》卷六有传。 董嗣杲词,一至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庐山集》爲底本,第六卷以《四库全书·英溪集》爲底本,七、八两卷以清光绪丁氏嘉惠堂刊《西湖百咏》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从《诗渊》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九卷,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得之诗编爲第十卷。
《梅花》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董嗣杲。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梅花》
水光月色最相宜,
独结空林岁晚期。
万国春回先有信,
孤山人往绝无诗。
吟风海鹤眠清影,
敲雪村童认老枝。
举世只知调鼎贵,
玄机谁向静中规。
译文:
水光和月色是最相宜的,
独自开放在空旷的林中,这是岁末的时候。
万国的春天回来之前就有了预兆,
孤山的人去了却没有留下诗篇。
吟唱着风的海鹤在清影中安睡,
敲打着雪的村童辨认着老树枝。
世人只知道追逐权势和贵族的荣耀,
谁能洞察这静谧中的玄机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梅花为主题,通过描绘梅花的景色和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首先,诗中提到水光和月色是最相宜的,暗示了梅花淡雅的品质。梅花在寒冷的冬季开放,象征着坚韧和坚持,而独自开放在空旷的林中,则强调了梅花的孤傲和独立,也暗示了作者自身的孤独和寂寞。
其次,诗中提到万国春回之前就有了信号,却没有人能留下诗篇,这表达了作者对文人墨客稀缺的感叹和对传统文化的忧虑。作者提到孤山的人去了却没有留下诗篇,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己的自谦,也是对文学创作困境的感叹。
接着,诗中出现了吟唱风的海鹤和敲打雪的村童,这些景象烘托出梅花的孤高和纯洁。海鹤眠卧在梅花的清影下,村童在雪地中辨认着梅树的老枝,这些描写增强了诗中梅花的寂寞和坚韧之感。
最后,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世人只知道追逐权势和贵族的荣耀,而不去探究其中的真谛和玄机。作者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梅花和借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文化和人生的思考,展示了梅花坚韧、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内心宁静的追求。
闲居顾合亲杯勺,醉后无人怪疎略。所嗟故旧不可同,往往茅斋成独酌。儿曹痴疾故我问,问我嗜此有何乐。那知是乡疆场宽。南北东西无住著。自应只觅睡昏昏,不肯留计绶若若。浮生倏忽许事,今是何必还须昨。粗能适意效陶阮,底用策勋追卫霍。比年多病苦羸劣,暇日关心惟裹药。誓
诗书穷生灯,功名平生心。辛勤莺迁乔,哀鸣猿投林。兰膏谁为容,朱弦无知音。安能如蜉蝣,随时安其阴。
蓬蒿频岁掩乡关,再喜相逢一破颜。游子年华红叶老,幽人风味白云閒。那知箧裹书成后,犹作溪边兴尽还。流落天涯俱避地,念君更入万重山。
草著愁烟似不春,晚莺哀怨问行人。须知一种埋香骨,犹胜昭君作虏尘。
冰肤绰约活神仙,天上吹香几许年。见说额妆人去后,低头无语懒春妍。
开国桐乡已白头,国人谁复记前游。故情但有吴塘水,转入东江向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