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药偏成隐,相逢但布衣。
梅江秋外别,花屿雨中归。
远火千峰夕,遥钟独雁飞。
自言今白首,此去故人稀。
王恭(1343-? ),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诗词:《梅江送林泽中还屿南》
朝代:明代
作者:王恭
卖药偏成隐,
相逢但布衣。
梅江秋外别,
花屿雨中归。
远火千峰夕,
遥钟独雁飞。
自言今白首,
此去故人稀。
中文译文:
卖药时常隐居,
相逢只身着布衣。
在梅江外秋天分别,
在花屿中雨中归。
远处山峰上燃起篝火,
遥远的钟声中孤雁飞。
自言自语道我如今白发苍苍,
此去故人已不多。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隐居的卖药人送别朋友的场景,并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故人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偏好隐居的生活方式,自愿将自己的身份藏匿于平凡的布衣之中,与世无争。接着,诗人描述了在梅江的秋天与朋友分别的情景,梅江可能是两人相聚的地方,离别时正值秋季。花屿则是指梅江上的花岛,诗人在雨中归去,可能是指他返回自己的隐居地。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远处山峰上燃起的篝火和远处传来的钟声,以及孤雁在遥远中飞行的景象。这些景象增添了诗词的意境和离别的忧伤感。
最后两句,诗人自言自语地表达了自己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离别后的故人也渐渐稀少。这句话抒发了诗人对流逝时光和逝去友情的感慨,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隐居者的心境和离别之情,透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个人感受,传达了对岁月流转和友情消逝的深深思念之情。
谋立储君谁孕姬,巨商贩鬻巧观时。十年富贵随轻覆,奇货元来祸更奇。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谁擫昭华吹古调,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三回四度,不曾入得径山门。万恨千愁,今日落在弟子手。只得欢喜忍受。
僧馆经年学,书签尽日抽。空闻割鸡笑,不见化凫留。瘴月晓还落,蛮云冷未收。西华夜来雨,净洗一生愁。
老去欢悰久已无,病来瘦骨不胜扶。山居幸自依青士,身事何曾问紫姑。
春光无次第,雪后景已暄。爱此沙路平,青山压晴原。下车策蹇行,并辔相笑言。远峰翠欲滴,近岫势屡翻。惜未及花时,指点桃梨村。悠然度溪桥,下有碧潺湲。投鞭一盥漱,为我洗烦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