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近云涛观,山遥翠欲重。
只应溪上木,便是洞中龙。
堰折潮归海,棂迎浪答钟。
断碑荒鲜合,终古载灵踪。
陈允平,字衡仲,又字君衡,号西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试上舍不遇,遂放情山水,往来吴淞淮泗间。恭宗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宋元学案》卷二五《参议陈西麓允平先生》)。宋亡,以人才徵至元大都。不受官,放还。事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一五《西麓诗稿》卷首、《宋诗略》卷一五。 陈允平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西麓诗稿》爲底本,校以《两宋名贤小集》(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梅梁堰》是宋代诗人陈允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庙宇近云涛观,山峦遥望苍翠欲重新生。
只有溪上的树木,便成为洞中藏龙的象征。
堰水奔流汇入大海,堤防上的梁桥迎接波浪如钟。
断碑残石虽然荒凉,但终究承载着古代至今的灵迹。
诗意和赏析:
《梅梁堰》通过描绘庙宇、山峦、溪水和古碑等景物,表达了一种寓意深远的意境。诗人以巧妙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展现了大自然和人文历史的交融与共生。
首先,诗人描述了庙宇靠近云涛观的景象,表现出庙宇与宏大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的壮丽景致。接着,他通过远望山峦,展示了山峦的苍翠欲重,呈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发。
然后,诗人以溪上的树木来象征洞中的龙。这种隐喻将自然界中的自然元素与神话传说中的龙相联系,寄托了人们对神秘与力量的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梅梁堰水奔流汇入大海的景象,以及堤防上的梁桥迎接波浪如钟的景象。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水的流动和海的广阔,还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受。同时,断碑残石虽然荒凉,但却承载了古代至今的灵迹,表达了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梅梁堰》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回溯,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美感,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和历史的独特感悟。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意象的隐喻,传递出深远的诗意,引发读者对自然、历史和人文的思考。
草树已秋声,郊原喜晚晴。风生云尽散,天阔月徐行。下箸槎头美,传杯瓮面清。追欢犹可勉,徂岁不须惊。
危峰抹黛夹晴川,树簇红英草碧烟。樵客云僧两无事,此中堪去觅灵仙。
花随春尽觅无痕,尚续馀欢索侑尊。一曲未终人已去,西园灯火欲黄昏。
逐日愁闻雨,今朝喜遇晴。云开山卖状,月出海生明。天地有常理,古今无限情。静中观世变,安得见河清。
松雨时复滴,寺门清且凉。此心竟谁证,回憩支公床。壁画感灵迹,龛经传异香。独游寄象外,忽忽归南昌。
行到竹林头,探得梅花消息。冷蕊疏英如许,更无人知得。冰枯雪老岁年徂,俯仰自嗟惜。醉卧梅花影里,有何人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