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四月晦,絺綌未能裁。
天气疑我定,春寒恐再来。
袭衣从汗浃,交扇取风回。
野秀深成黑,炉薰冷作媒。
年高情已淡,俗薄意多猜。
李杜今何在,芳樽谁与开。
《闷书》是宋代诗人李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行行四月晦,
细细未能剪裁。
天气似乎在嘲笑我,
春寒恐怕还会再来。
衣袂被汗水浸湿,
交扇取来风吹回。
野地上的花草已深深褪色,
炉薰烟冷却成了红媒。
岁月已经渐渐老去,情感已经淡漠,
人们的心思却越来越多猜疑。
李白和杜甫如今在何方,
谁会再打开那芬芳的酒坛。
诗意:
《闷书》以四月朦胧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的愁闷之情。诗中的主人公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受到春寒未尽,衣袖被汗水浸湿,却感到周围的环境冷冽而无情。诗人通过描绘春寒、花草褪色、炉薰冷烟等形象,寄托了自己对逝去的时光和淡漠情感的感叹。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唐代两位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文人雅士逐渐消逝的担忧。
赏析:
《闷书》通过对细微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诗人以四月晦暗的天气为背景,以春寒未尽的寒冷感受为线索,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转。衣袖被汗水浸湿,交扇借风回旋,表现出诗人在行走中的孤独和无奈。野地上的花草已褪色,炉薰烟冷,寓意着人事已非,岁月已老。诗人对于年华的逝去和情感的淡漠感到惋惜,对人们对他的猜疑感到无奈。最后两句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唐代文人雅士,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文人境遇的担忧。整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忧思,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独特情怀。
不与人争鹿,常留客脍鲸。遍参埋雪立,轻举御风行。鸣止三千岁,游观数十城。前篇方出喙,又报后篇成。
大浦横塘九里湾,蚤潮船上晚潮还。侬心恰似东流水,直到海门无日闲。
一人理国致升平,万物呈祥助圣明。天上河从阙下过,江南花向殿前生。广云垂荫开难落,湛露为珠满不倾。更对乐悬张宴处,歌工欲奏采莲声。
月色胧明碧瓦,蜡烟浮动黄帘。罡骑飚轮欲下,一天飞霰纤纤。
日火烧空海欲乾,莲宫深处书生寒。佛家一片清凉景,借与诗人尽日看。
十日后重阳。甘菊阶前满意黄。生日无钱留贺客,何妨。尚有儿曹理寿觞。双鬓已沧浪。休问金门与玉堂。二仲相期三径在,徜徉。何用功成似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