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东孤茅茨屋,回望西墙竹树坡。
愁杀曛黄归路远,兵残人少髑髅多。
舒岳祥(一二一九~一二九八),字舜侯,以旧字景薛行,宁海(今属浙江)人。因家居阆风里,学者称阆风先生。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摄知定海县,爲霅州掌书记,先后入金陵总饷陈蒙、沿海制置使鲍度幕。鲍罢,亦归乡不仕,教授田里,覃思着述。元世祖大德二年卒,年八十。有《荪墅稿》、《辟地稿》、《篆畦稿》等,诗文集总名爲《阆风集》,曾版行,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阆风集》十二卷,其中诗九卷。事见清光绪《宁海县志》卷二○门人刘庄孙《舒阆风先生行状》,本集卷首胡长孺、王应麟序。 舒岳祥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卷。
《梦归》是宋代诗人舒岳祥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位独自行走在东方的孤茅茨屋旁,回望西方墙边的竹树坡景象。诗人在归途中感到愁苦,因为回去的路途遥远,而且因战乱导致人口凋零,骸骨横生。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伤。通过描绘孤茅茨屋和竹树坡,诗人将自然景观与人类命运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中的愁苦情绪随着归途的遥远和战乱的残酷而加深,形成了对时代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
这首诗的赏析在于其意境的凝练和寓意的丰富。孤茅茨屋和竹树坡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突显了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渺小与脆弱。诗人通过将愁苦情绪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将诗的主题更加深化,传达了对时代动荡和战争带来的痛苦和伤害的关切。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时期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沉重氛围。诗人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同时也让读者对现实的社会环境产生思考。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融合的手法,使得诗歌超越了个人的体验,具有普遍的人文关怀价值。
总之,《梦归》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词语,展示了诗人对时代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切,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远的寓意,引人深思,让人对历史和人生产生共鸣。
地近觚棱云气间,蕊珠宫殿压青山。云根尽处天风急,疑是人间有广寒。
闻说亭花好,居然似蜀乡。色深姿不俗,香淡意能长。高烛留深夜,轻阴护晚芳。何心较桃李,只拟答春光。
愁杀离家未达人,一声声到枕前闻。苦吟莫向朱门里,满耳笙歌不听君。
莲子劈开须见臆,楸枰著尽更无期。破衫却有重逢处,一饭何曾忘却时。
山前踊跃见樵人,欲问神仙更问津。指点长柯向东去,不知银穴又非真。
封侯岁见梦魂销,千万徒劳重压腰。只待区中缘了尽,携家采药住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