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前冠盖盛,送行宾友尽英豪。
耿丞血染边场草,留得声名日月高。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爲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祐四年(一○五二),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至和元年(一○五四),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泉州。嘉祐五年(一○六○),召爲翰林学士、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孝宗干道中,赐謚忠惠。有《蔡忠惠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蔡襄诗九卷,以明万历四十三年陈一元校,朱谋玮、李克家重校《蔡忠惠集》四十卷本爲底本(藏上海图书馆),校以明万历四十四年蔡善继双瓮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本(简称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天启二年丁启濬、顔继祖等刻《蔡忠惠诗集全编》二卷本(简称诗集,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端明集》四十卷本(简称四库本),近人朱翼庵影印《宋蔡忠惠公自书诗真迹》(简称手迹)。集外诗另编一卷。集中卷七《度南涧》“隠隠飞桥隔野烟”,《入天竺山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清尊”,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爲张旭诗,《蔡忠惠诗集》有注,以爲洪迈误收,今仍保留原状。
《梦游洛中十首》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白马寺前冠盖盛,
送行宾友尽英豪。
耿丞血染边场草,
留得声名日月高。
诗意:
这首诗以洛阳(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在白马寺前,冠盖华丽的车马排列整齐,送行的宾友们个个都是英勇的豪杰。诗的结尾提到了一个名叫耿丞的人,在边界战场上浴血奋战,他的名声在世间久久流传,高悬于日月之上。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盛大的场面和英勇的人物,展示了蔡襄对壮丽景色和英雄事迹的赞美。白马寺前的冠盖盛景表明了送行的场合非常庄重隆重,车马行列整齐有序,显示了行礼者们的身份和地位。送行的宾友被形容为英豪,暗示他们在国家和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且他们的英勇事迹将会被后人所传颂。
诗的结尾则突出了耿丞这个人物。他在边界战场上浴血奋战,将自己的声名留存于世,日月高悬,显示了他的英勇和崇高的品质。这种将个人的壮举与边界保卫战、国家荣耀相结合的描写,突出了英雄的崇高和社会的价值观。
整首诗通过对盛况和英雄事迹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洛阳盛景和英勇行为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宋代社会对英雄和壮丽景观的崇尚和推崇之情。
蜀鞭虽紫多轻脆,最重商山节眼完。挂在苍崖饱风雪,藓花如漆试求看。
盛族推山长,修龄号栎翁。屏花春不老,日日是东风。
上马鸡始鸣,入寺钟未歇。草际起微风,林端淡斜月。僧房湛幽寂,假寐待明发。松径断无人,经声在清樾。
满怀披雾慰生平,到日音容隔暮城。想见舟中留郭泰,可能酒处欠公荣。韦家相业应门户,谢氏才华况弟兄。愧我携儿在尘滓,寸田墝埆望茨京。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千里都无半点山,如何敢望有人烟。不教远树遮栏却,芦荻生来直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