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见无从那处生,非思非勉出天真。
苟无物欲相攻夺,人性如何有不仁。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中文译文:《孟子·乍见入井》
诗意:这首诗出自宋代陈普的《孟子·乍见入井》。诗人通过描述一个突然掉进井里的情景,表达了对人性本真的思考和对欲望的质疑。诗人认为,当人没有被物欲所困扰时,人性本身是善良和仁爱的。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掉进井里的情景,呈现了一个突然陷入困境的形象,可以视为一种象征。诗人以这个突发事件作为引子,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欲望的质疑。
诗中的“乍见无从那处生”表明主人公在井中无法找到生机的出路,暗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迷失方向、无法找到真正的意义和目标。而“非思非勉出天真”则强调了人性本真的特质。诗人认为,在没有被思考和勉强所束缚的状态下,人们的本性是天真、善良和纯真的。
接下来的两句“苟无物欲相攻夺,人性如何有不仁”则是对欲望的质疑。诗人认为,只有在没有被物质欲望所驱使和争夺的情况下,人们的本性才能表现出善良和仁爱。由此可见,诗人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向上的,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只是被欲望所迷惑和扭曲了。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隐喻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性本真和欲望的深思。诗人通过描述一个突发事件,引发读者对人性的反思,并倡导追求内心的纯真和善良。这种思想贯穿于整首诗中,使诗歌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示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探讨了人性的本真和欲望的关系。通过描述一个突发事件,诗人呈现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欲望的质疑。诗歌表达了对人性善良和追求纯真的渴望,具有一定的哲理思考和启示意义。
人莫不欲寿,文子之祈省非矫。人莫不欲康,文公之步者非狂。震风不贷蜗牛庐,堂中老人方晏知,笑我闭门生白须。安得八荒开寿域,却随童子咏康衢。
夏日山居好,还思童冠时。汗流修举业,浴罢间题诗。边事廷绅奏,朝除邸报驰。槐花时节近,新说合新知。
仿佛琼姿照笔床,寒归空阁燕归梁。最怜琴绝流波引,句里梅花度暗香。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三千虽衣水犀珠,半夜夫差国暗屠。犹有八人皆二八,独教西子占亡吴。一宫花渚漾涟漪,俀堕鸦鬟出茧眉。可料座中歌舞袖,便将残节拂降旗。几多云榭倚青冥,越焰烧来一片平。此地最应沾恨血,至今春草不匀生。江色分明练绕台,战帆遥隔绮疏开。波神自厌荒淫主,勾践楼船稳帖来。
天际月轮圆,澄澄湛觉源。无风休觅浪,说甚老婆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