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梦》

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梦》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以及赏析:

中文译文:
知世如梦无所求,
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
成就河沙梦功德。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于世俗纷扰的洞察和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诗中的"梦"象征着世界的虚幻和短暂性,诗人通过观察世间事物,认识到人生如梦一场,没有什么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他的内心平静如空寂,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财富。诗人感叹自己就像在梦境中,随着梦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固定的追求和執著。最后一句"成就河沙梦功德"表达了诗人在虚幻的梦幻世界中,通过修身养性和修行,达到了某种境界,获得了梦中的功德。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含蓄的语言表达了王安石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通过"梦"这一意象,诗人揭示了世间万物的虚幻和短暂性,并呼唤人们超越尘世的琐碎和功利,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诗人的心境平和而空灵,体现了佛教禅宗的影响。最后一句"成就河沙梦功德"暗示了修行者在梦幻世界中通过修行获得的功德,表达出诗人对于超越现实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诗以简短的语言展现了王安石对于人生和修行的深刻思考,呼唤人们超越世俗的迷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诗中的"梦"意味着世界的虚幻和短暂,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于真实与虚幻的关系的思索。王安石以朴素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于修身养性和超越尘世的追求,体现了他对于内心自由与宁静的追求。

  • 《和王宗礼送行韵》

    羊肠官路困跻攀,为米低头亦厚颜。尚欲束装趋帝阙,未能尽室返家山。青云新贵争先进,空谷幽人去不还。我独行藏两无取,狐疑丘壑市朝间。

  • 《和人回文五首?此五首诗为孔平仲作?》

    红窗小泣低声怨,永夕春寒斗帐空。中酒落花飞絮乱,晓莺啼破梦匆匆。同谁更倚闲窗绣,落日红扉小院深。东复西流分水岭,恨无愁续断弦琴。寒信风飘霜叶黄,冷灯残月照空床。看君寄忆传文锦,字字萦愁写断肠。前堂画烛夜凝泪,半夜清香荔惹衾。烟锁竹枝寒宿鸟,水沉天色霁横参。

  • 《梅雨》

    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东池虾蟆儿,无限相跳梁。野草侵花圃,忽与栏干长。门前无车马,苔色何苍苍。屋後昭亭山,又被云蔽藏。四向不可往,静坐唯一床。寂然忘外虑,微诵黄庭章。妻子笑我闲,曷不自举觞。已胜伯伦妇,一醉犹在傍。

  • 《读陶集爱其致意于菊者八因作八首·一曰秋菊》

    陶公爱菊满园秋,甚欲持醪竟靡由。世事重华那复尔,无钱更觉少陵愁。

  • 《再用前韵赠高缙之三首》

    高郎客京华,好事有左顾。儒林丈人行,乃得曳裾处。亦知短褐底,蕴抱美无度。继今数公间,可但传新句。

  • 《句》

    为学未能识肩背,读书万卷空亡羊。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