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甑不复顾,彼无爱甑心。
弃璧负赤子,始验爱子深。
诚知均非我,胡为有不能。
一从三界游,久被百物侵。
朝与喜怒交,莫与宠辱临。
四物皆不胜,生死独未曾。
不经大火烧,孰为真黄金。
弃置父子恩,长住旃檀林。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勉子瞻失干子二首》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破碎了粮食器皿,不再关注它,他们没有爱惜食器的心。
放弃了宝石,担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才开始领悟父爱之深。
我真心知道,都不是我的,为何还有不能放弃的。
一直游荡于三界之间,久被百物侵蚀。
早晨和喜悦、愤怒交织,不要让宠辱降临。
四物(指风、雨、雷、电)都无法抵挡,只有生死还未面临过。
不经历炼狱的洗礼,又怎能成为真正的黄金。
抛弃了父子之恩,长久寄居在旃檀林中。
诗意:
这首诗以苏辙的个人经历和思考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反思。诗中描绘了作者对物质财富的看法,他认为物质财富并非最重要的,而是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通过弃置珍贵的宝石,作者强调了对孩子的养育责任和父爱的深刻认识。诗中还涉及到作者的游荡经历和对生死的思考,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生死的真谛。最后,诗人通过抛弃父子之恩,选择独自寄居在旃檀林中,表达了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失望和远离的态度。
赏析:
《勉子瞻失干子二首》是苏辙的自述之作,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使用了宝石和食器等象征性的意象,通过与父子关系的对比,彰显了作者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诗人通过自省和反思,表达了对物质财富的淡漠态度,强调了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价值观。同时,诗中也涉及到对生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生死的真谛。最后,诗人选择抛弃父子之恩,表达了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失望和远离的态度,显示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
这首诗词通过独特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展现了苏辙对人生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和情感体验。它既有着个人情感的表达,也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也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让人们能够在审美的过程中自由地联想和思考。
十月初吉日,四野闻惊呼。停杯出门看,日食将无余。有如黑漆盘,来掩白玉盂。自午而及申,磨盪未还初。父老涕泗语,便恐天眼枯。前年六月吉,昼日如煤涂。众星争光怪,淡月悬天衢。已谓华生世,不复睹亦乌。须臾还旧观,田野顿昭苏。今胡久沦厄,翳昧不可祛。前时缙绅谓,占度
雨罢风回花柳晴,忽然数点打窗声。游蜂误入船窗里,飞去飞来总是情。
贤豪赞经纶,功成空名垂。子孙不振耀,历代皆有之。郑公四叶孙,长大常苦饥。众中见毛骨,犹是麒麟儿。磊落贞观事,致君朴直词。家声盖六合,行色何其微。遇我苍梧阴,忽惊会面稀。议论有馀地,公侯来未迟。虚思黄金贵,自笑青云期。长卿久病渴,武帝元同时。季子黑貂敝,得无
长安邈千里,日夕怀双阙。已是洞庭人,犹看灞陵月。谁堪去乡意,亲戚想天末。昨夜梦中归,烟波觉来阔。江皋见芳草,孤客心欲绝。岂讶青春来,但伤经时别。长天不可望,鸟与浮云没。
镇静一如无,颁条甫月馀。来惟居传舍,去不识兵厨。健判风生笔,精祈雨洒车。丈夫何必假,行矣两轮朱。
室内千灯晃,佛有何形状。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