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磬寒山至,凝心转清越。
细和虚籁尽,疏绕悬泉发。
在夜吟更长,停空韵难绝。
幽僧悟深定,归客忘远别。
寂历无性中,真声何起灭。
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灵运十世孙也。居杼山,文章儁丽,颜真卿、韦应物竝重之,与之酬倡。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于祕阁。诗七卷。 皎然,福州人。嗣灵峰。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诗二首。(《全唐诗》卷八一五所收皎然为贞元间僧,此为另一人)
妙喜寺逵公院赋得夜磬送吕评事
磬音寒山至,凝心转清越。
A bell sound arrives in the cold mountains, freezing the heart and turning it clear and transcendent.
细和虚籁尽,疏绕悬泉发。
The faint and ethereal sound completely fades, sparse and lingering, emanating from the suspended spring.
在夜吟更长,停空韵难绝。
In the night, the chant becomes longer, the lingering melodies are difficult to cease.
幽僧悟深定,归客忘远别。
The secluded monk becomes deeply aware and settled, the returning guest forgets the distance of separation.
寂历无性中,真声何起灭。
In the stillness and timeless existence, the true sound emerges and disappears.
译文:
这首诗是皎然创作的写给吕评事的赋文,赞美夜晚磬声的美妙。磬声如同寒山一般降临,凝固了人的心灵,使其变得清澈超脱。细腻的磬声渐渐消散,疏散地绕在悬泉之间,散发出一种宁静的气息。在夜晚里,吟唱的声音变得更长,悠长的旋律难以停止。僧人静静坐着,深入觉悟并安定下来,回家的人忘记了远离的距离。在静谧与永恒的存在中,真实的声音出现了,又消失了。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夜晚的磬声为主题,通过寥寥数语,抒发了作者对磬声的赞美和思考。磬声如同寒山一般降临,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使人的心灵变得清澈超脱。细和的磬声仿佛隐藏在虚空之间,散发出宁静的气息,引发了人们对虚无的思考。夜晚的磬声越发长久,仿佛停不下来,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其中。在陶冶情操和沉思的过程中,世俗的纷扰被遗忘,心灵得到净化和安定。
作者通过对磬声的描绘,表达了对清静和内心的向往。僧人悟深定,回家的人忘远别,都是在寻求内心的安宁和超脱。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修行和人生境界的思考,以及对禅宗修行的向往和追求。诗中的磬声象征着一种超越凡尘的境界和禅意。
整篇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磬声的赞美和思考,意境清新,给人以宁静和舒缓的感受。它让人们能够在阅读时沉静下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体味禅宗修行的境界和禅意。
春来节物一番新,今岁仍逢腊里春。莫讶连宵清不寐,只缘守岁守庚申。
风驾晚潮急,浪头相趁过。水归瓜步小,船下秣陵多。鸥舞不停翅,燕飞轻帖波。今来学楚客,薄暮爱渔歌。
幽人白骨观,大士甘露灭。根尘各清净,心境两奇绝。真源未纯熟,习气余陋劣。譬如已放鹰,中夜时掣绁。
步壑斗堪摘,登楼云与齐。示应随日涉,犹欠乐天题。旧览开青眼,新编写赫蹏。便须联和轴,寄我小山西。
虎目猿身形最贵,祇因攀附即升高。知君今向端溪去,助子清风泛怒涛。
星坠寝门夕,歌兴梦奠时。骑箕良弼去,罢社国人悲。富贵惊川逝,功名白日垂。只应金石刻,无愧伯喈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