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贫那识小槽红,回也箪瓢久屡空。
翘候载芟歌济济,忍看云汉叹烛烛。
困穷转觉蓬心隘,憔悴犹怜菜颊丰。
坐对骄阳思霈泽,日占鸣鹳望穹窿。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爲(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歷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爲军,朝命爲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歷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悯旱》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王之道。这首诗通过描写旱灾的困扰和贫困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天灾的无奈。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食贫那识小槽红,
回也箪瓢久屡空。
翘候载芟歌济济,
忍看云汉叹烛烛。
这首诗的开头描述了贫困的人们,他们从未尝过丰盛的饭菜,只知道小槽中的红色(指稀粥),回来时箪瓢里的食物往往是空的。这种描写让人感到他们的生活极度贫困和艰难。
翘候载芟歌济济,
忍看云汉叹烛烛。
接下来,诗人以一种悲叹的语气描写了人们抱着希望等待着丰收的景象。他们希望庄稼能够丰收,但是面对干旱的现实,只能感叹着天灾的无情。诗中的“翘候”指的是期待着庄稼的生长,而“载芟歌济济”则表达了人们对收获的向往和渴望。
困穷转觉蓬心隘,
憔悴犹怜菜颊丰。
坐对骄阳思霈泽,
日占鸣鹳望穹窿。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描绘了贫困的人们的内心境遇。他们的困穷使得内心感到狭窄,生活的艰辛使他们变得憔悴。然而,诗人仍然怜惜他们丰满的脸颊,这是一种对人们不屈的赞美和同情。
诗的结尾,诗人坐在炎炎太阳下,思考着丰收的景象。他将目光投向天空,希望能看到雨水的丰沛。这里的“鸣鹳”指的是盼望中的人们,他们仰望天空,期待着天降甘霖,拯救他们的困境。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贫困人民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对收获的渴望。通过表现人们在旱灾中的艰辛和对天灾的无奈,诗人传达了对贫困人民的同情和对自然灾害的思考。这首诗既是对人们苦难的关怀,也是对人性坚韧不拔的赞美。
猗望舒,望三五。光璇仪,韵金缕。伟健笔,作奇语。谁知音,传乐府。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蜀产班行几,分符又去之。气完吞落日,心定发凉飔。蝇虎攫何壮,蜗牛升更痴。见几能许早,别思渺江蓠。
树德岂孤迈,降神良并出。伟兹廊庙桢,调彼盐梅实。正悦虞垂举,翻悲郑侨卒。同心不可忘,交臂何为失。清路荷前幸,明时称右弼。曾联野外游,尚记帷中密。新恸情莫遣,旧游词更述。空令还辱和,长叹知音日。
同居一坞中,只隔水西东。林近书灯露,溪回酒舫通。放凫长合队,移竹每分丛。只恐君征起,难期作两翁。
燕寝凝香不记春,宜休堂下柏轮囷。三吴南渡今多士,四皓东宫此一人。雅不欲书名上上,谩令在岁岁陈陈。玉卮宴罢思黄发,应合从头第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