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争住水东西,不是临溪即背溪。
拶得一家无去处,跨溪结屋更清奇。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调赣州司户参军。歷永州零陵丞、知隆兴府奉新县。孝宗干道六年(一一七○),召爲国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国子博士告词》注),迁太常博士、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同上书《广东提举告词》注),寻除本路提点刑狱。召爲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应诏上书,擢东宫侍读。十四年,迁祕书少监(同上书《祕书少监告词》注)。十五年,因上疏驳洪迈太庙高宗室配飨议,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爲祕书监。绍熙元年(一一九○),兼实录院检讨官,会孝宗日历成,宰臣令他人爲序,遂以失职丐去,出爲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因论江南行铁钱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赣州,未赴。宁宗即位,屡召屡辞。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书《通议大夫宝文阁待制致仕告词》注)。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节(《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有《诚斋集》、《易传》等传世。事见其子长孺撰墓志(清干隆刊《杨文节公文集》卷末附)。《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杨万里诗四十二卷辞操一卷,以宋端平间刊本(原书藏日本东京宫内厅书陵部)爲底本。校以宋淳熙、绍熙间递刻之《诚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荆溪集十卷西归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续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简称宋递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原该共六十三卷,今残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诚斋集》(简称四库本)。参校明末毛氏汲古阁钞本《诚斋集》(简称汲古阁本,今藏上海图书馆)、清干隆六十年吉水杨氏带经轩刊《杨文节公诗集》(简称杨本)。另从诸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四十四卷。
《明发西馆晨炊蔼冈四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家在山间建造房屋的情景。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人家争住水东西,
不是临溪即背溪。
拶得一家无去处,
跨溪结屋更清奇。
诗意:
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描述了一个人家为了争夺水源而建造房屋的情景。诗人观察到,这个人家要么紧邻溪水,要么背靠溪水,以确保有足够的水源供应。然而,由于地势的限制,这个人家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只能在溪水上搭建房屋。这种建筑方式使得房屋的结构更加独特和清奇。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殊的建筑场景,展现了人们在山水环境中生活的智慧和勇气。诗人通过对人家建筑的描写,表达了对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赞赏。诗中的"争住水东西"一句,表达了人们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的精神。"拶得一家无去处"一句,则表达了人们在山水环境中的局限性和无奈。最后一句"跨溪结屋更清奇"则展示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创造力和智慧,通过特殊的建筑方式,使房屋更加独特和美丽。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人们在山水环境中的生活场景,通过对人家建筑的描写,表达了对人们智慧和勇气的赞赏。同时,诗中的意象和形象描写也给人以美的享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山水环境中的宁静和独特之美。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晴江如练泛波蓝,万柳枝柔拂晓岚。且喜春光真到眼,依稀风物认江南。
寺外风江断去津,峰头木脱月相亲。僧斋归处窗如烛,始觉寒风是主人。
平分浙江流,东境浮海角。其民仰鱼盐,久已困征榷。麦禾与桑麻,耕锄到墝埆。往岁比不登,场圃几濯濯。荒政劳庙谋,赈廪开数数。饥羸不待饱,共感君泽渥。仁哉覆育恩,所恶吏龌龊。教诏弥谆谆,听受只藐藐。何知国与民,足己肆贪浊。流离且未还,已复事椎剥。按察殊未曾,圣主
作意投公好赋诗,无盐竟自突西施。生憎逼仄饥寒态,不尽从容质问时。已办过江还败兴,要期重谒愧无辞。夜光明月虽防暗,白日青天不碍知。
霜旄行郡试寻幽,一曲围垣绕县周。山色迎人来黛嵋,河声惊梦撼黄流。禹门水迥乡关月,济庙烟连草树秋。遥指天南嵩洛近,烟云何处望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