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池苦学书,池水为变色。
终朝坐忘疲,揜卷每自得。
滋灵蚌孕贵,饫饵鱼腹溢。
回堂映茂草,玄源漱白石。
祗恐骊龙飞,蜿蜒上丹极。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巖集后》)、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爲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苏轼。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苏轼知贡举,得试卷以爲廌作,置之首选,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轼有“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叹。后再举亦失利,遂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济南集》(一名《月巖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八卷,其中诗四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李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馆《宋人集》丙编本(简称宜秋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墨池》是宋代李廌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描绘了作者临池苦学书法的情景,以及池水的变化。下面是《墨池》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墨池
临池苦学书,
池水为变色。
终朝坐忘疲,
揜卷每自得。
滋灵蚌孕贵,
饫饵鱼腹溢。
回堂映茂草,
玄源漱白石。
祗恐骊龙飞,
蜿蜒上丹极。
译文:
站在池边苦心学习书法,
池水因此变得深沉浓郁。
整日坐在这里,疲倦都被忘记,
拿起毛笔,每次都自得其乐。
滋养着生命的蚌背负着尊贵,
喂养着的鱼肚子里溢满了食物。
回到宽敞的堂屋,映照着茂密的草木,
用墨池清洗毛笔,漱洗着洁白的石头。
只是担心那骊山的神龙会飞离,
蜿蜒着向着红极的天空飞升。
诗意和赏析:
《墨池》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墨池旁勤奋苦学书法的情景。诗中的墨池象征着学习的场所和工具,而池水的变化则表达了作者学习的投入和深入。作者在墨池旁坐着整日,竭尽全力地投入学习,忘记了疲倦,每次拿起毛笔都能自得其乐。
诗中还出现了滋养着生命的蚌和被喂养着的鱼,这些形象象征着学习的滋养和积累。回到宽敞的堂屋,墨池映照着茂密的草木,作者用墨池清洗毛笔,漱洗着洁白的石头,展现了学习的环境和过程,以及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担忧和期望,他担心自己的努力可能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宛如神龙般蜿蜒而上,飞升到红极的天空。这种担忧和追求体现了作者对于学习和创作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刻画了作者专注学习的场景,通过墨池和池水的描写,以及对学习过程中的细节描述,传递了对于学习的投入和追求的态度。同时,诗中对于学习和创作的期望也凸显了作者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追寻。
此堂纵逐人俱废,亦有阳冰篆字存。
向来肉食昧远谋,坐谈欲复千古仇。良平不逐胜诡游,毛锥竟作书生羞。楚山苍苍楚水流,甲光向日金鳞稠。酒阑一笑看吴钩,将军意气倾九州。先生身短智则修,百鍊可使绕指柔。安边端藉帷幄筹,泮宫还献馘与囚。英声南来动冕旒,貂蝉未必生兜鍪。
吾庐在空山,户牖白云满。有树常谡谡,余花亦纂纂。城市不可居,昼夜一何短。卖药挂驴背,行歌去人远。日落深涧中,洗足春泥暖。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楚国千里远,孰知方寸违。春游欢有客,夕寝赋无衣。江水带冰绿,桃花随雨飞。九歌有深意,捐佩乃言归。
姑射吸风仍饮露,洛妃习礼更明诗。梅花浑不施朱粉,直以天香与雪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