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乘春芳,风雨苦相妒。
朝来小庭中,零落已无数。
魂销梓泽国,肠断马嵬路。
尽日向栏干,踟蹰不能去。
吴琚(约公元1189年前后在世)南宋书法家,字居父,号云壑,汴(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宋高宗吴皇后之侄。性寡嗜,日临古帖以自娱。习吏事。乾道九年(1173)以恩荫授临安通判。其后历尚书郎,镇安军节度使。复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宁宗时,知鄂州,再知庆元府。尝使金,金人重其信义。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保守,世称“吴七郡王”。卒,谥忠惠。
吴琚好书画工诗词,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江宁府志》云:“琚留守建康,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酷爱古梅,日临钟(繇)、王(羲之)帖。”擅正、行草体,大字极工。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墨迹,乃为吴琚所书,今六大字额仍存,佳书为名山增辉。其书法明显特点是酷似米芾,有“米南宫外一步不窥”之说。
吴琚毕生都用力于米书,然而,米芾生性狂放怪诞,而吴琚性情较为温和。据《宋史翼》本传云:“陈傅良在太学,琚执弟子礼,惜名畏义,不此戚畹自骄。”可见他极有道德修养,所以尽管吴氏学米书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但由于他们性格上的差异,运笔结体,吴书更为俊逸俏丽。董其昌评吴琚云:“书似米元章,而俊俏过之。”吴琚的运笔较米书内敛,落笔沉雄,稍运即止,结体八面呼应,看上去十分舒服,即所谓“俊俏”之意。
《牡丹》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吴琚。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提到的牡丹,象征着美丽和娇媚的花朵。诗人描绘牡丹在春天盛开的景象,但同时也说明了牡丹的遭遇。风雨的侵袭使得牡丹飘落,而人们对牡丹的美丽也嫉妒不已。
在清晨,诗人来到小庭中,发现牡丹已经零落了很多。诗人以牡丹为比喻,抒发了自己的心情。他的灵魂仿佛飘散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他的内心痛苦如同在马嵬路上感到了剧烈的煎熬。
整日里,他倚着栏杆,犹豫不决,无法离去。这种踌躇不前的状态,可能是因为他对家乡的眷恋,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内心的痛苦而无法远离。
这首诗词通过牡丹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痛苦。牡丹的美丽和飘散的花瓣与诗人的心情形成对比,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诗人的踟蹰不前和无法离去的状态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纠结和无奈。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对美的追求与失落的情感,展现了人生的脆弱和短暂。它通过牡丹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痛苦,使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悲凉。
孤塔明横巘,短桥华枉渚。结堂水石邃,奉此清节母。菊能驻颓景,松下蔚可数。萱能忘百忧,竹间粲欲语。日淡迎春风,云薄谢秋暑。板舆穿荫来,采袂踏花舞。点头每一笑,弹指忽千古。尽将柏舟泪,洒作蓼莪雨。僾然若存,青山照庭户。
轩冕傥来,功名杯水,行藏倚楼。把方略评梅,工夫课柳,精神伴鹤,谈笑盟鸥。草檄寻樵,移文问钓,任江上东南风未休。君知否,问如今绿野,胜似青油。从伊万户封留。算得似团栾歌笑不。怕魏阙兴思,高车驷马,江湖难著,缓带轻裘。雪意何如,新醪熟未,乐事良辰聊献酬。从今去
炼汞烧铅四十年,至今犹在药炉前。不知子晋缘何事,只学吹箫便得仙。
三更露气满秋堂,秘诀新传食月芒。安得南楼三百尺,暂容老子据胡床。
共有山林趣,相期问学功。一官重此去,三迳几时同。我鬓因诗白,君颜非酒红。从游纵有日,羸疾柰相攻。
脱却儒冠着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生羽翼,上烟霏。回头只见冢累累。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