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时宛转饶风措。
莺语清圆啼玉树。
断肠归去月三更,薄酒醒来愁万绪。
孤灯翳翳昏如雾。
枕上依稀闻笑语。
恶嫌春梦不分明,忘了与伊相见处。
周邦彦(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丰六年(一○八三),献《汴都赋》,七年,爲太学正(《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四四)。出爲庐州教授。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知溧水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还爲国子监主簿。元符元年(一○九八),除正字(《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九九)。徽宗即位,爲校书郎,迁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六),未赴。二年,改知隆德府,徙明州,入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未几,知顺昌府,徙处州。提举南京鸿庆宫。宣和三年卒,年六十六。周邦彦是宋着名词人,有词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杂着》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事见《王观堂先生全集·清真先生遗事》。《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咸淳临安志》卷六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周邦彦诗,据《永乐大典》、《岁时广记》等书所录,编爲一卷。
《木兰花令》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周邦彦。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歌时宛转饶风措。
莺语清圆啼玉树。
断肠归去月三更,
薄酒醒来愁万绪。
孤灯翳翳昏如雾。
枕上依稀闻笑语。
恶嫌春梦不分明,
忘了与伊相见处。
诗意:
《木兰花令》描绘了一个离别后思念之情的故事。诗中的主人公在歌唱时宛转婉转,充满风情。莺鸟在清晨啼叫,声音清脆,仿佛在玉树上啼鸣。在午夜的时候,思念之情使得主人公心断肠断,归去的路上,月亮已过了三更。饮过薄酒醒来时,心中的愁绪千万缠绕。孤灯昏暗如雾,躺在床上依稀听到远处传来的笑语声。主人公感到恶心,因为春天的梦境中与伊人相见的情景已经不再清晰,甚至忘记了与伊人相见的地点。
赏析:
《木兰花令》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诗词更具韵味和感染力。
首先,在描绘自然景物方面,诗中的莺鸟清脆的歌声和玉树的形象给人一种美好而清新的感觉,展现了春天的盛景和生机。
其次,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心情,诗人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主人公归来的路上,月亮已过了三更,这暗示了主人公在离别后的漫长等待和无尽思念。饮酒醒来时,愁绪万千,表现出思念之情的深沉和痛苦。
最后,诗中的孤灯昏暗、枕上闻笑语等描写,通过对细节的刻画,进一步加深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渴望。恶嫌春梦不分明,忘了与伊相见处,表达了主人公对于与伊人相见的渴望,但却面临着记忆模糊、无法实现的困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示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呈现出一种深情的美感。它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又融入了对人情世故的抒发,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起伏,引发共鸣。
黑云漆天雷破地,风卷雷射雨倾泻。喷崖倒壑恣颓荡,咫尺不可辨牛马。鸡豚已见逐高浪,禾稻应须没平野。莫言鱼鳖走堂厨,且看泥沙漫屋瓦。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北风哭夜星辰寒,竹篱敲戛鸣琅玕。老蟾瘦噤失光采,天地冻合鱼龙乾。慨然忆归几千里,长江大山交屈蟠。湘水东去注不极,我心夜夜如鸣湍。弟兄起居谅欢适,高堂彩衣翩翻翻。嗟我摧颓落苍海,两腋恨无双飞翰。远方就学何所得,数年短发才胜冠。何时拂袖得归去,春风笑满南陔兰。
桃李欲开天雨雪,二月山城无奈寒。赖尔狐裘来送质,更须樽酒放愁宽。
将军帐下来从客,小邑弹琴不易逢。楼上胡笳传别怨,尊中腊酒为谁浓。行人醉出双门道,少妇愁看七里烽。今日相如轻武骑,多应朝暮客临邛。
兰釭背壁影微微,千里天涯客梦归。一夜海风声不断,晓来寒叶满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