缭枝偃蹇傍岩隈,密叶稄层不露才。
一色浑疑新酿熟,址分端为好诗开。
佳人宜与簪云髻,上客须邀釂玉杯。
只恐王孙归未得,小山招隐故应催。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木犀晚来盛开寄吴守》是宋代诗人虞俦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缭枝偃蹇傍岩隈,密叶稄层不露才。
枝条纷乱地垂下,靠近岩隅,枝叶繁密而不显才华。
一色浑疑新酿熟,址分端为好诗开。
整个景象仿佛新酿的酒,浑浊而又似乎已成熟,这样的环境成就了美好的诗篇。
佳人宜与簪云髻,上客须邀釂玉杯。
美丽的女子应该佩戴着云髻,高贵的客人则应该邀请她们共饮玉杯之酒。
只恐王孙归未得,小山招隐故应催。
只是担心贵族子弟未能体验到这样的美景,小山招呼着躲避的人们,似乎在催促他们一同前来欣赏。
这首诗描绘了木犀盛开的美景,以及其中的雅致和诗意。作者通过描写树枝垂下、枝叶繁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才华潜在而不显露的特点。他将这美景比喻为一色浑浊却又似乎已成熟的美酒,而这样的环境又恰好成就了优美的诗篇。诗人呼唤着美丽的女子佩戴云髻,邀请贵族客人共饮玉杯之酒,但他也担心那些王孙贵族无法体验到这美景。最后,他以“小山招隐”之意,催促躲避的人们前来赏析这美景。整首诗以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雅致和情趣。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两不见。但相思。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远水犹归壑,征人合忆乡。泣多盈袖血,吟苦满头霜。楚国连天浪,衡门到海荒。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
谁扰奚山众,焚林兽已穷。徙薪能远虑,下濑得深攻。南峤肩随息,中朝论愈公。但知分谤喜,宁肯自论功。
芦沟河上度旃车。行路看宫娃。古殿吴时花草,奚琴塞外风沙。天荒地老,池台何处,罗绮谁家。梦里数行灯火,皇州依旧繁华。
昨日离城市,白云空往还。松风清耳目,端的胜人间。
官闲无事只深禅,斋戒何曾废客烟。总是老夫贪佛日,未妨天眼识公年。江湖满意藏诗笥,鸥鸟无心傍客船。参井黄昏云雾里,光明犹有一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