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
红花迷越艳,芳意过湘沅。
湛露宜清暑,披香正满轩。
朝朝只自赏,秾李亦何言。
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南池荷花》是唐代诗人羊士谔的作品,描绘了南池中盛开的荷花景象。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荷花的美丽和香气来表达诗人的赞美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助荷花、蝉声、红花等自然元素,将自然界的美妙与人生情趣相结合。
诗中的第一句“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描绘了蝉声嘈杂和芙蓉盛开的景象,给读者带来了一个热烈、喧嚣的画面。第二句“红花迷越艳,芳意过湘沅”则表达了红花的鲜艳和芳香,超越了湘沅地区的美景。
接下来的两句“湛露宜清暑,披香正满轩。朝朝只自赏,秾李亦何言。”表达了作者在自己的庭院内欣赏荷花的心情,荷花的美丽和香气给诗人带来了舒适和愉悦。诗人只是自己享受这美景,不言说秾李(指他的伴侣)的心情。
整首诗以荷花为载体,通过描绘其色彩、香气和美丽,表达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之情。诗歌流畅自然,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快乐。同时,诗歌中也透露出一丝寂寞之感,表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的时刻,也有一些无法与他人分享的忧伤。
今代陈仲弓,人门两鸡及。长离五色羽,览辉早翔集。功名虽鼎来,未肯心汲汲。自请牧一州,小民要安辑。维时春将半,桃李露华湿。慈颜御轻轩,采服随坐立。行行即下车,啸诺解苛急。凝香宴宾从,仁气散皋隰。政恐席未暖,追锋已催入。涂辙可通行,青云如陟级。
桂渐吹香菊渐斑,西风送步得高攀。天开图画著二老,我亦何妨一笑閒。
南征战士欲投戈,寻乐施旗映薛萝。酒熟田家来赛社,晚晴渔舍乱堆蓑。半帘风月吟中趣,一剑功名水上波。指点当年陈迹在,几人襟袖泪痕多。
眼高不肯住浦都,梦绕江南水竹居。却入青原更青处,饱看黄本硬黄书。翦裁风月聊堪醉,折洗乾坤正要渠。赐宅不应公得免,未知北第似林庐。
蜡炬高花半欲摧,斑斑小雨学黄梅。有时燕寝香中坐,如梦前村雪里开。披拂故令携袖满,横斜便欲映窗来。重帘幽户深深闭,亦恐风飘不得回。
不作栋梁用,偏寻山寺居。但闻声似鼓,谁识木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