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向清池放小鲜,洋洋圉圉忽攸然。
校人真个知鱼乐,杀活机锋总是禅。
郑清之(一一七六~一二五一),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鄞(今浙江宁波)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调峡州教授。十六年,除国子录。因参预史弥远拥立理宗谋,获信任,宝庆元年(一二二五)除起居郎。二年,权工部侍郎,进给事中。绍定元年(一二二八),签书枢密院事。三年,爲参知政事。六年弥远卒,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左丞相。三年,因天灾提举洞霄宫,家治小圃曰安晚,理宗亲书其匾。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復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九年,迁左丞相。十一年卒,年七十六,謚忠定。有《安晚堂集》六十卷,今残存六至十二七卷。事见《延祐四明志》卷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丞相忠定郑公行状》,《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郑清之诗,《安晚堂集》七卷以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江湖后集》中多出底本之诗,编爲第八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九卷。
《南坡口号十八首》是宋代诗人郑清之的作品。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富有生机和欢乐的场景。
诗意:
诗中描述了作者试图将小鲜鱼放入清澈的池塘中,使得整个池塘都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息。当鱼儿在水中游动时,它们散发出活力四溢的气息,仿佛池塘中涌动着一片喜悦的波澜。作者观察着这一幕,心中感悟到生命的活力和喜悦,同时也暗示了一种禅悟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作者通过放鱼入池的情景,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和欢乐。鱼儿在水中游动,跃动的身姿和水花的飞溅使整个池塘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气息。这种场景不仅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也引发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诗中的“杀活机锋总是禅”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活力的领悟和对禅宗的隐喻。在观察鱼儿的游动过程中,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本质是流动不息的,而这种流动正是禅宗所倡导的无念无我之境。通过观察鱼儿的活动,作者达到了一种超脱纷扰的境地,体验到了宁静与安宁。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生命的活力与喜悦,同时融入了禅宗的哲理。读者在赏析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个小小的场景,传递了深刻的思考和哲理,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启迪。
何年锡杖斫清甘,天遣深源寿此庵。金魇万枝浮倒影,为君题作菊花潭。
非男女之相,出有无之量。透万机之前,超三界之上。穷而通,简而当。松含月兮夜寒,溪带雨而春涨。
高广与城埒,平夷似砥同。举头瞻近日,敌面怯东风。千嶂履屐下,重湖几席中。吾乡那有此,几欲傲愚公。
东门郭外七桐里,知有宣州别驾家。再世从游心自喜,暂时觞咏语无哗。平田寒日行孤鹜,枯木凄风集乱鸦。酒圣诗狂休问我,淋漓颠倒任横斜。
寒夜清,帘外迢迢星斗明。况有萧闲洞中客,吟为紫凤呼凰声。瘿木杯,杉赘楠瘤刳得来。莫怪家人畔边笑,渠心只爱黄金罍。落霞琴,寥寥山水扬清音。玉皇仙驭碧云远,空使松风终日吟。莲花烛,亭亭嫩蕊生红玉。不知含泪怨何人,欲问无由得心曲。金火障,红兽飞来射罗幌。夜来斜展
谪下三清列八仙,获调羹鼎侍龙颜。吟开锁闼窥天近,醉卧金銮待诏闲。旧隐不归刘备国,旅魂长寄谢公山。遗编往简应飞去,散入祥云瑞日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