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南乡子(二之一)》

嗟见世间人。
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沈沦。
只为从来认识神。
作麽有疏亲。
我自降魔转法轮。
不是摄心除妄想,求真。
幻化空身即法身。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南乡子(二之一)》

嗟见世间人。
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沈沦。
只为从来认识神。

作麽有疏亲。
我自降魔转法轮。
不是摄心除妄想,求真。
幻化空身即法身。

中文译文:
唉叹看到世间的人,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丝一毫也是尘埃。
无法停留在过去没有形象的时光中,沉沦。
只因为一直以来认识神。

怎么会有疏离亲人的感觉。
我自己降伏魔障,转动法轮。
不是通过控制心灵消除妄想,而是追求真实。
幻化虚无的身体即是法身。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王安石所作,描述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感慨和对内心真实与解脱的追求。

诗的开头以嗟叹之辞表达了对世间人的感慨。作者认为,即使是微小的一点一滴也是尘埃,意味着一切都是短暂、虚幻的,无法留住过去的美好,人们都沉沦在这种现实中。然而,作者仍然希望能够认识到更高层次的存在,即神。

接下来,诗中提到了疏离亲人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在追求内心真实和解脱的过程中可能会与亲人产生隔阂。这可能是因为作者的修行和思考使他与世俗之间有了一定的距离,从而导致了与亲人的疏离感。

最后两句则展示了作者对于真实和解脱的追求。作者自称降伏魔障、转动法轮,法轮是佛教中表示解脱和智慧的象征。这里的降魔和转法轮可以理解为通过修行和思考来超越尘世之苦,追求真实和内心的解脱。作者强调这种追求并不是通过控制心灵来消除妄想,而是要寻求真实的本质。幻化虚无的身体即是法身,表示通过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实现真实的存在。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反思和对内心真实与解脱的追求。通过降伏魔障,作者追求超越尘世的真实和内心的解脱,寻找真实存在的本质。这也反映了宋代王安石变法思潮中的一种超然态度,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实。

  • 《真定路教授鹿泉李君丁亥五月十二日已时生紫》

    邂逅相逢两秃翁,亥年巳月巳时同。偶先一日敢争长,各及七旬俱固穷。尘世谁能吟鬓白,少年莫笑醉颜红。累朝南北兴亡事,合徵公为太史公。

  • 《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 《庾信》

    故国伤心堕劫灰,流离北土却怜才。白头开府成何事,博得江南一赋哀。

  • 《咏史下·曹操七首》

    扬旌北向顾南州,牧马东行向北愁。乱世奸雄还自叹,景升直与本初谋。

  • 《老马》

    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惆怅东郊道,秋来雨作泥。

  • 《峡江寺飞泉亭记》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