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作品评述

《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品评述:[ 简 析 ]苏 轼 的 词 , 不 论 内 容 和 形 式 , 都 不 那 么 拘 于 一 格 。 有 时 放 笔 直 书 , 便 成 为 “ 曲子 中 缚 不 住 ” 的 “ 句 读 不 葺 之 诗 ” ; 有 些 从 内 容 看 也 颇 为 平 凡 。 正 如 泥 沙 俱 下 的 长江 大 河 , 不 是 一 道 清 澈 流 水 。 但 正 因 如 此 , 才 能 显 出 江 河 的 宏 大 气 势 。 人 们 可 以 如此 这 般 地 挑 剔 它 , 却 总 是 无 法 否 定 它 。苏 轼 这 首 《 念 奴 娇 》 , 无 疑 是 宋 词 中 有 数 之 作 。 立 足 点 如 此 之 高 , 写 历 史 人 物又 如 此 精 妙 , 不 但 词 坛 罕 见 , 在 诗 国 也 是 不 可 多 得 的 。他 一 下 笔 就 高 视 阔 步 , 气 势 沈 雄 : “ 大 江 东 去 , 浪 淘 尽 、 千 古 风 流 人 物 ” ─ ─细 想 万 千 年 来 , 历 史 上 出 现 过 多 少 英 雄 人 物 , 他 们 何 尝 不 煌 赫 一 时 , 俨 然 是 时 代 的骄 子 。 谁 不 赞 叹 他 们 的 豪 杰 风 流 , 谁 不 仰 望 他 们 的 姿 容 风 采 ! 然 而 , “ 长 江 后 浪 推 前 浪 ” , 随着 时 光 的 不 断 流 逝 , 随 着 新 陈 代 谢 的 客 观 规 律 , 如 今 回 头 一 看 , 那 些 “ 风 流 人 物 ”当 年 的 业 绩 , 好 象 给 长 江 浪 花 不 断 淘 洗 , 逐 步 淡 漠 , 逐 步 褪 色 , 终 于 , 变 成 历 史 的陈 迹 了 。“ 浪 淘 尽 ” ─ ─ 真 是 既 有 形 象 , 更 能 传 神 。 但 更 重 要 的 是 作 者 一 开 头 就 抓 住 历史 发 展 的 规 律 , 高 度 凝 炼 地 写 出 历 史 人 物 在 历 史 长 河 中 所 处 的 地 位 , 真 是 “ 高 屋 建瓴 ” , 先 声 夺 人 。 令 人 不 能 不 惊 叹 。“ 故 垒 西 边 , 人 道 是 、 三 国 周 郎 赤 壁 ” ─ ─ 上 面 已 泛 指 “ 风 流 人 物 ” , 这 里 就进 一 步 提 出 “ 三 国 周 郎 ” 作 为 一 篇 的 主 脑 , 文 章 就 由 此 生 发 开 去 。“ 乱 石 崩 云 , 惊 涛 裂 岸 , 卷 起 千 堆 雪 ” ─ ─ 这 是 现 场 写 景 , 必 不 可 少 。 一 句 说, 乱 石 象 崩 坠 的 云 ; 一 句 说 , 惊 涛 象 要 把 堤 岸 撕 裂 ; 由 于 乱 石 和 惊 涛 搏 斗 , 无 数 浪花 卷 成 了 无 数 的 雪 堆 , 忽 起 忽 落 , 此 隐 彼 现 , 蔚 为 壮 观 。“ 江 山 如 画 , 一 时 多 少 豪 杰 ” ─ ─ “ 如 画 ” 是 从 眼 前 景 色 得 出 的 结 论 。 江 山 如此 秀 美 , 人 物 又 是 一 时 俊 杰 之 士 。 这 长 江 , 这 赤 壁 , 岂 能 不 引 起 人 们 怀 古 的 幽 情 ?于 是 , 由 此 便 逗 引 出 下 面 一 大 段 感 情 的 抒 发 了 。“ 遥 想 公 瑾 当 年 , 小 乔 初 嫁 了 , 雄 姿 英 发 ” ─ ─ 作 者 在 这 里 单 独 提 出 周 瑜 来 ,作 为 此 地 的 代 表 人 物 , 不 仅 因 为 周 瑜 在 赤 壁 之 战 中 是 关 键 性 人 物 , 更 含 有 艺 术 剪 裁的 需 要 在 内 。请 看 , 在 “ 公 瑾 当 年 ” 后 面 忽 然 接 上 “ 小 乔 初 嫁 了 ” , 然 后 再 补 上 “ 雄 姿 英 发 ”, 真 象 在 两 座 悬 崖 之 间 , 横 架 一 道 独 木 小 桥 , 是 险 绝 的 事 , 又 是 使 人 叹 绝 的 事 。 说它 险 绝 , 因 为 这 里 原 插 不 上 小 乔 这 个 人 物 , 如 今 硬 插 进 去 , 似 乎 不 大 相 称 。 所 以 确是 十 分 冒 险 的 一 笔 。 说 它 又 使 人 叹 绝 , 因 为 插 上 了 这 个 人 物 , 真 能 把 周 瑜 的 风 流 俊雅 极 有 精 神 地 描 画 出 来 。 从 艺 术 角 度 来 说 , 真 乃 传 神 之 笔 。 那 风 神 摇 之 处 , 决 不 是用 别 的 句 子 能 够 饱 满 地 表 现 的 。“ 羽 扇 纶 巾 ” ─ ─ 这 四 个 字 , 充 分 显 示 周 瑜 的 风 度 闲 雅 , 是 “ 小 乔 初 嫁 了 ” 的 进 一 步 勾 勒 和 补 充 。“ 故 国 神 游 , 多 情 应 笑 我 , 早 生 华 发 ” ─ ─ 从 这 里 就 转 入 对 个 人 身 世 的 感 慨 。“ 故 国 神 游 ” , 是 说 三 国 赤 壁 之 战 和 那 些 历 史 人 物 , 引 起 了 自 己 许 多 感 想 ─ ─ 好 象自 己 的 灵 魂 向 远 古 游 历 了 一 番 。 “ 多 情 ” , 是 嘲 笑 自 己 的 自 作 多 情 。 由 于 自 作 多 情, 难 免 要 早 生 华 发 ( 花 白 的 头 发 ) , 所 以 只 好 自 我 嘲 笑 一 番 了 。 在 这 里 , 作 者 对 自己 无 从 建 立 功 业 , 年 纪 又 大 了 ─ ─ 对 比 起 周 瑜 破 曹 时 只 有 三 十 四 岁 , 仍 然 只 在 赤 壁矶 头 怀 古 高 歌 , 不 能 不 很 有 感 慨 了 。“ 人 间 如 梦 , 一 尊 还 酹 江 月 ” ─ ─ 于 是 只 好 旷 达 一 番 。 反 正 , 过 去 “ 如 梦 ” ,现 在 也 是 “ 如 梦 ” , 还 是 拿 起 酒 杯 , 向 江 上 明 月 浇 奠 , 表 示 对 它 的 敬 意 , 也 就 算 了。 这 里 用 “ 如 梦 ” , 正 好 回 应 开 头 的 “ 浪 淘 尽 ” 。 因 为 风 流 人 物 不 过 是 “ 浪 淘 尽 ”, 人 间 也 不 过 “ 如 梦 ” 。 又 何 必 不 旷 达 , 又 何 必 过 分 执 着 呢 ! 这 是 苏 轼 思 想 上 长 期潜 伏 着 的 、 同 现 实 世 界 表 现 离 心 倾 向 的 一 道 暗 流 。 阶 级 的 局 限 如 此 , 在 他 的 一 生 中, 常 常 无 法 避 免 而 不 时 搏 动 着 。综 观 整 首 词 , 说 它 很 是 昂 扬 积 极 , 并 不 见 得 ; 可 是 它 却 告 诉 我 们 , 词 这返 回 诗 词 目 录个 东 西, 绝 不 是 只 能 在 酒 边 花 间 做 一 名 奴 隶 的 。 这 就 是 一 个 重 大 的 突 破 , 也 是 划 时 代 的 进展 。词 坛 的 新 天 地 就 是 通 过 这 些 创 作 实 践 , 逐 步 发 展 并 且 扩 大 其 领 域 的 。 苏 轼 这 首《 念 奴 娇 》 , 正 是 一 个 卓 越 的 开 头 。 至 今 为 止 , 仍 然 象 丰 碑 似 地 屹 立 在 中 国 文 学 发展 史 的 大 道 上 。--引自《诗词赏析》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 ,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 ,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 。“人道是 ”,下笔极有分寸 。“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 。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 、提炼和加工 ,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 。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 ,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 。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为倒装句 ,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一尊还酹江月 ”,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le_cha诗词大全

  • 《白水诗》

    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立。从我焉如。

  • 《唐享太庙乐章·光大舞》

    肃肃艺祖,滔滔浚源。有雄玉剑,作镇金门。玄王贻绪,后稷谋孙。肇禋九庙,四海来尊。

  • 《渔具诗·叉鱼》

    春溪正含绿,良夜才参半。持矛若羽轻,列烛如星烂。伤鳞跳密藻,碎首沈遥岸。尽族染东流,傍人作佳玩。

  • 《秋日东郊作》

    闲看秋水心无事,卧对寒松手自栽。庐岳高僧留偈别,茅山道士寄书来。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浅薄将何称献纳,临岐终日自迟回。

  • 《龟堂避暑》

    缥缈纱幮覆象床,蛮童擎粥进黄粱。砚池湛湛一泓墨,衣焙霏霏半篆香。团扇题诗无滞思,清泉洒地有余凉。更须风伯开云阵,准拟今宵月满廊。

  • 《长相思 秋》

    秋山青,秋水明。午梦惊秋醒未醒,乾坤一草亭。故国盟,故园情。夜阑斜月透疏棂,孤鸿三两声。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