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高会,忆当时宾主,风流云散。
今日紫阳峰顶上,人望旌旗天半。
万叠红蕖,千层黄菊,照耀成飞观。
西风浩荡,碧天斜去双雁。
遥想健笔淋漓,龙蛇落纸,妙句高张翰。
笼日轻霞横数抹,绿水金波相间。
目寄宣平,神追师道,归楫摇星汉。
城中万户,烛光香雾交贯。
汪莘,字叔耕,休宁(今属安徽)人。不事科举,退安丘园读《易》,后屏居黄山。宁宗嘉定间应诏上书,不报。徐谊帅江东,以遗逸荐,亦不果。遂筑居柳塘上,囿以方渠,自号方壶居士,学者称柳塘先生。有《方壶集》。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九、《新安文献志》卷八七有传。 汪莘诗,以明汪璨等刻《方壶存稿》爲底本。校以清雍正九年汪栋刻本(简称清刻本),并酌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九三《方壶存稿》(简称名贤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壶存稿》(简称四库本)所录诗。
诗词:《念奴娇(寄孟使君)》
作者:汪莘
朝代:宋代
龙山高会,忆当时宾主,风流云散。
今日紫阳峰顶上,人望旌旗天半。
万叠红蕖,千层黄菊,照耀成飞观。
西风浩荡,碧天斜去双雁。
遥想健笔淋漓,龙蛇落纸,妙句高张翰。
笼日轻霞横数抹,绿水金波相间。
目寄宣平,神追师道,归楫摇星汉。
城中万户,烛光香雾交贯。
中文译文:
龙山高峰之上,我忆起过去的宴会,那时的风流盛景已经散去。
如今,在紫阳峰的顶端,人们仰望着高高的旌旗,直插云霄。
万重红莲,千层金菊,照耀得整个景象都如飞舞的宫观。
西风浩荡,碧天斜去,两只雁在远方飞过。
遥想起那时的才子佳人,他们的妙笔洒落纸上,像龙蛇般生动,妙句高悬。
太阳轻轻地躲在霞光中,绿水和金色波浪交相辉映。
我的目光寄托在宣平,心灵追随着师道,返回家乡的船摇曳在星汉之间。
城中的万户之中,烛光和香雾交织在一起。
诗意和赏析:
《念奴娇(寄孟使君)》是汪莘的一首宋代诗作,描绘了一场高峰上的盛会,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才子佳人的赞美之情。
诗中以自然景物和宴会场景为背景,展示了宴会的繁华和壮丽。通过描述红莲和金菊的绚烂,描绘了整个宴会场景的热闹和繁荣。诗人借助西风和飞过的双雁,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人事的更迭。
在描绘宴会场景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才子佳人的赞美和敬仰。诗中提到的龙蛇落纸和妙句高悬,展示了才子们的文采和才华,形容他们的笔触生动灵活,文句华丽高超。
诗的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和思乡之情。宣平可能是诗人的故乡,诗人将目光寄托在故乡,心灵追随着师道,意味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眷恋。
整首诗以华丽的描写展示了宴会的盛况和才子佳人们的风采,同时也融入了对时光流转和家乡思念的表达。它通过绚丽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给人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唤起读者对过去时光和故乡的思考和回忆。
青春三十馀,众艺尽无如。中散诗传画,将军扇续书。楚田晴下雁,江日暖游鱼。惆怅空相送,欢游自此疏。
篷蒻呜春雨,帆蒲挂暮烟。买鱼寻近市,觅火就邻船。愁卧醒还醉,滩行却复前。长年殊可念,力尽逆风牵!
骈拇不碍履,枝指不害持。两者各自适,意其天所为。決之足反蹇,齕之手反萎。万物固有命,劝君休说醫。
此夕知何夕,游船杂战船。山河空百二,宫阙漫三千。雨歇云垂地,潮平水接天。惜哉无祖逖,谁肯著先鞭。
仲冬冬至后,春从九地回。去年逢春在此寺,今年复向此寺逢。春来春去无复见花草,但有东风刮地如惊雷。人生七十能几时,四度逢春只在斯。祠官不复更递代,直若仓庾氏,久任无年期。大农赋禄随官品,丰俭由来皆有分。空尽天年在世间,饥饱死生皆不问。癃老非才固应尔,豪俊当年
顾命逮殊邻,輶轩遵此道。公府戒行期,禁庭颁重宝。积雪正东流,度河盛前导。士勇践胡尘,马骄嘶塞草。玉节所镇临,毡庐先汛扫。赫尔示威灵,坦然布怀抱。国倚材实优,虏得声名早。慷慨服天骄,从客问贵老。光华反原隰,沆砀看西颢。迎劳动都门,旌旗风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