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如寄,叹征尘驱我,担簦西去。
烟嶂云屏相迎送,几幅鹅溪缣素。
浑汗流金,饮冰漱玉,桃叶呼前渡。
若将有意,道傍一鹭延伫。
细读壁上龙蛇,太丘笔在,更著茶坡句。
樽酒十年今白发,不改江流东注。
胜概难逢,旅怀易动,信美非吾土。
恨无六翮,长风万里高举。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念奴娇(己酉振鹭驿和黄茶坡韵)》是宋代李曾伯所作,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浮生如寄,叹征尘驱我,担簦西去。
烟嶂云屏相迎送,几幅鹅溪缣素。
浑汗流金,饮冰漱玉,桃叶呼前渡。
若将有意,道傍一鹭延伫。
细读壁上龙蛇,太丘笔在,更著茶坡句。
樽酒十年今白发,不改江流东注。
胜概难逢,旅怀易动,信美非吾土。
恨无六翮,长风万里高举。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和感受。诗人将人生比作一封临时的家书,感叹征尘驱使自己担起行囊,向西方出发。烟嶂和云屏相互迎送,表现了山水之美。诗人提到了几幅鹅溪的丝绸,可能是指身上穿的衣服。诗人流下的汗水如金子般流淌,喝冰水漱玉般清凉,桃叶呼唤前方的渡口。如果有意停留,诗人愿意在路边等待一只鹭鸟作伴。他仔细阅读墙上的龙蛇纹饰,感叹太丘的笔墨技艺,更写下了关于茶坡的诗句。十年的光阴已经使诗人白发苍苍,但江水依旧不改东流的方向。胜景难得一见,旅途中的思念易于感动,相信美丽并非出于故土。诗人遗憾没有六翮(指羽毛),希望拥有长风万里高举的能力。
赏析:
这首诗以流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心情。他用浮生如寄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中的描写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烟嶂、云屏、鹅溪等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的思考,展现了对旅途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对壁上的龙蛇纹饰和太丘的笔墨技艺留下了赞叹之辞,体现了对艺术的欣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诗人的思绪也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和对自由与力量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够拥有长风万里高举的能力,以实现内心的追求。整首诗以流畅的语言、美妙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对自然、人生、艺术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抒情和哲理意味。
江行初见雪中梅,梅雨霏微棹始回。莫道无人肯相送,庐山犹自过湖来。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双虬挟泓玉,奥入百转湾。向无长公诗,草木今何颜。此山二百年,偃蹇客往还。长风驾余舟,老人急开关。逢迎欠高僧,喜有识面山。平生癖幽壑,便合茅三间。君命何敢留,归棹随赐还。惭愧和光翁,笑指青童鬟。
以送之。时正之被召淮阳堂上曾相对。笑把姚黄醉。十年离乱有深忧。白发萧萧同见、渚江秋。履声细听知何处。欲上星辰去。清寒初溢暮云收。更看碧天如水、月如流。
菊露晴黄,枫霜晚翠。重阳气候偏如此。异乡牢落怕登临,吾家落照飞云是。举扇尘低,脱巾风细。灵苗医得人憔悴。灯前点检欠谁人,惟有断鸿知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