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岁黄梅雨,龙公剩作威。
雷抨山欲碎,风掣树如飞。
患湿憎泥屦,闻腥呕垢衣。
饥猫避谁屋,竟夜不能归。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怒雨》是宋代诗人方回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黄梅雨季节的狂暴雷雨和狂风,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无奈。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今年黄梅雨季节,龙神依然威风凛凛。
雷声震碎山峦,狂风折断树木如飞。
受雨淋湿憎恶泥泞的草鞋,闻到霉臭呕吐脏衣。
饥饿的猫躲避在何处?整夜都不能回到家里。
诗意:
《怒雨》以自然现象黄梅雨为背景,通过描写雷雨和狂风的恢弘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诗中的雷声震碎山峦,狂风折断树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凸显了大自然的威力。诗人在面对这种自然力量时感到无力和无奈,他所描绘的湿泥、霉臭和饥饿的猫,更加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对比和诗人的困境。
赏析:
《怒雨》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展现了宋代人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无奈。诗人以狂暴的雷雨和狂风为表现手法,将自然现象的恢弘和威力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恢弘和威力与诗人的无力和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小和脆弱。诗中的湿泥、霉臭和饥饿的猫等形象,进一步加深了诗人所处环境的痛苦和困境,使读者对于自然力量的强大感到深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于自然现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无奈,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狂暴和强大,也能够思考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和无奈。
百里如何一日行,晴天犹自急追程。山云管得侬愁雨,强做催诗数点声。
晚西寒雨湿黄昏,爱睡山僧已闭门。独自倚栏还独笑,男儿心事与谁论。
此观十年游,此房千里宿。还来旧窗下,更取君书读。
当时身不顾,义激自诸生。一日魁南省,无人不识名。官寻流水住,路趁落花登。遥想凭高处,岳云千万层。
铁作篙师铁作舟,风撞浪涌可无忧。林间麋鹿遥相望,峡里蛟龙横不休。目断吊桥空悄悄,头昏伏枕自悠悠。锦城秋色追随尽,好处山川更一游。
江路岁峥嵘,酸风更萧瑟。发兴访梅花,主盟得诗伯。孤芳有馀妍,初不带脂泽。香度竹篱短,影摇溪水碧。同时饮中仙,著我林下客。春槽沸滴红,满坐喧举白。浇胸独茗碗,臭林曾不隔。公今日边去,陛下正前席。请看枝头春,中有和羹实。反骚试与题,不碍心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