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去一毛间,千山复万山。
虽能忘寝食,未肯去机关。
不是责人备,奈何开口难。
天心况非远,既远遂无还。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偶得吟》是宋代邵雍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相去一毛间,
千山复万山。
虽能忘寝食,
未肯去机关。
不是责人备,
奈何开口难。
天心况非远,
既远遂无还。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事物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宇宙的思考。诗中,作者通过描绘遥远的山脉和微小的距离,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人际关系的疏远。他表示自己虽然能够忘记食宿,但不愿意参与琐碎的政务。他并不是因为责备他人的准备不足,而是因为开口言说很难。作者认为天心(指宇宙的本源)并不遥远,一旦远离尘世,就不会再回来。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内心的超脱情怀和对人事纷扰的拒绝。通过对距离和山脉的描述,作者以微小的距离和庞大的山脉作为比喻,凸显了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微小差距,以及个体在宇宙中的渺小和无关紧要。作者表达了对功名利禄和世俗纷扰的冷漠态度,强调了超越尘世的境界。诗中的"相去一毛间,千山复万山"表达了微小距离的概念,暗示了作者对琐碎事物的无关紧要和超越。"虽能忘寝食,未肯去机关"表达了作者对政务的厌恶和对清闲自在生活的向往。"不是责人备,奈何开口难"表达了作者不想责备他人,但又难以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天心况非远,既远遂无还"表达了一旦远离尘世,就不再回头的决心和态度。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超脱尘世的情怀和对世俗的拒绝。它展示了宋代文人士人生观和追求心境的一面,反映了他们对功名利禄的冷漠态度和追求心灵自由的愿望。这首诗词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启示,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独特情怀和崇尚自由、超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