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藕丝观音赞》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
肩披藕丝,不必璎珞之垂垂。
孤然不倚,俨然若思。
我於一十九类三十二应身中次第观之,而无如是抱膝安闲大自在之风规。

作者介绍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歷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巖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隠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爲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孙震《石溪心月禅师语录序》、杨栋《御书传衣庵记》。 释心月诗,以辑自《语录》的诗及《语录》、《杂录》中单编的诗合编爲四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藕丝观音赞》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心月。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
肩披藕丝,不必璎珞之垂垂。
孤然不倚,俨然若思。
我於一十九类三十二应身中次第观之,
而无如是抱膝安闲大自在之风规。

诗意:
这首诗词以观音菩萨为主题,描述了她的形象和境界。诗人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敬仰和赞美,以及对她超然自在的境界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观音菩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她的高贵和超凡脱俗的境界。诗中使用了阿弥陀佛和藕丝来修饰观音的形象,表达了她的庄严和典雅。阿弥陀佛作为佛教中的主要佛祖,象征着智慧和慈悲,顶戴阿弥表示观音具有无上的智慧和慈悲心。藕丝则象征着柔软和纯洁,肩披藕丝表示观音的形象高贵而不娇柔。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强调了观音菩萨的崇高品质和境界。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修行境界的向往。他希望能够如观音一般,摆脱尘世的束缚,保持一种独立、超然的态度,自由自在地生活。一十九类三十二应身是佛教中的修行术语,意味着通过观察身体的各种因素,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诗人希望通过这样的修行,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总之,这首诗词以观音菩萨为主题,通过对她形象和境界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敬仰和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自身修行的期许。诗词语言简练,意象鲜明,给人以庄重和神秘的感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和刘后村梅花百咏》

    儿时两颔已生髭,一饱皇皇亟失时。索性断它烟火气,餐英汲润当朝炊。

  • 《园中作》

    纱巾一幅立斜阳,本尚无闲况有忙?鸡犬往来空自得,禽鱼翔泳各相忘。欲衰莎草无多绿,未落梧桐已半黄。徂岁匆匆成绝叹,瓦沟行复见新霜。

  • 《唐大飨拜洛乐章·敬和》

    兰俎既升,蘋羞可荐。金石载设,咸英已变。林泽斯总,山川是遍。敢用敷诚,实惟忘倦。

  • 《送马秋山寄友人》

    赤城千古一东湖,谁肯重开太极图。要得斯文传气脉,定须吾党立规模。圣贤不尽七分易,天地长存三字符。念念服行方是学,莫将枝叶费工夫。

  • 《秋霁寄远》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 《程文简公挽词》

    太上崇耆旧,龙鳞手可攀。胡为遯荒野,竟复老商山。汉阁颁纶渥,瀛壖拥旆还。灵光遂陈迹,西望涕空潸。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