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大道本强名,毕竟名从有处生。
昭氏鼓瑟谁解听,亦无亏处亦无成。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诗词《偶题》是宋代辛弃疾所作,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人们说大道本来强大,但名声终究源自某处。昭氏鼓着古琴,谁能领悟?无论是失去,还是得到,都没有损失。
诗意:
这首诗探讨了人们对于名声和成就的追求。辛弃疾认为,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成就与名声是至关重要的,但实际上,名声只是源自某种外在的因素,而本质上并不代表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他以昭氏鼓瑟的形象来表达这一思想,暗示着在名利面前,很少有人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内涵和真谛。
赏析:
1. 对名声和成就的质疑:辛弃疾在诗中通过反问的方式,暗示了他对人们对名声和成就的过度追求的质疑。他认为名声只是外在的表象,不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2. 昭氏鼓瑟的隐喻:辛弃疾以昭氏鼓瑟的形象来表达他对于真正理解名利的人的渴望。昭氏是春秋时期的著名琴师,她在鼓瑟时能够领悟琴音中的深意。辛弃疾希望有人能够像昭氏一样,在名利的追逐中保持清醒,真正理解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3. 无论得失的超越:辛弃疾在最后一句诗中表达了对得与失的超越。他认为,无论是失去名声还是得到名声,都没有损失,也没有真正的成就。这种超越乃是对功利心态的一种反思,呼唤人们超越名利的追求,寻找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诗词《偶题》通过对名声和成就的思考,以及对真正理解其中价值的渴望,表达了辛弃疾对功利心态的反思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寄托了诗人对于人生境界和价值观的高度关注。
元丰陈汀州,见谓黄太史。年登境无蝗,政恐不相似。
征途未尽弋阳西,且过松源九节溪。烟雨蒙蒙山色好,鹧鸪更与尽情啼。
若是道人头不白,老人当日合乌头。
好去翩然丁令威,昔人且在不应非。淮云岂与辽天阔,想复留情故一归。
百舌来何处,重重只报春。知音兼众语,整翮岂多身。花密藏难见,枝高听转新。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
千林共摇落,老树独蜿蜒。玉立无人处,黄昏欲雪天。临风情脉脉,倚竹静娟娟。身世寒香裹,相看意已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