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岁嫠居久,儒家守志贫。
白头躬祭祀,老眼喜缝纫。
哭妇无遗恨,怜孙不忍嗔。
一朝违孝养,力疾叫苍旻。
张元干(一○九一~一一六一),字仲宗,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早岁随父宦游,尝从徐俯学诗。徽宗政和间以上舍释褐。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爲陈留县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应东京留守兼亲征行营使李纲辟,旋与纲同日遭贬。金兵陷汴,避难吴越间。高宗建炎中起爲将作监,抚谕使,随高宗避兵明州,因事得罪,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以右朝奉郎致仕。十二年,胡铨上书乞斩秦桧,贬新州编管,元干在福州作《贺新郎》词壮其行。二十一年,坐作词事追赴临安大理寺,削籍除名。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元干爲宋代着名爱国词人,词风豪壮,其子靖裒刻爲《芦川居士词》二卷传世。又有《芦川归来集》十五卷、附录一卷,已残。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增辑爲《芦川归来集》十卷。事见今人曹济平《张元干年谱简编》、王兆鹏《张元干年谱》。 张元干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芦川归来集》爲底本,校以清抄残本(存六卷,其卷六、七爲诗,简称残本,藏北京图书馆),酌校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简称排印本)。新辑集外诗附编卷末。
《彭德器北堂太夫人挽诗》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张元干。这首诗词描绘了北堂太夫人的生活和情感,展现了她作为一个嫠居之人的坚守和奉献精神。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早年丧夫居于家中已久,守志于儒家的贫困生活。
白发低头敬祭祀,老眼中充满喜悦地缝纫。
即使丈夫去世,她不怨恨命运,怜悯孙子而不忍心责怪。
一旦违背了孝道养育的责任,她发出力竭的呼唤,向苍天祈求。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北堂太夫人的生活点滴,展示了她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早年丧夫后,她选择守寡,过着贫困的生活,但她依然保持着儒家的志向和信仰,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白发低头敬祭祀,表明她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家族传统的尊重,老眼喜缝纫则表现了她对家庭生活的满足和对细致事物的关注。她不因为丧夫而怀恨,而是怜悯孙子,不忍心责怪他们的过失。然而,一旦违背了孝道养育的责任,她感到力不从心,发出呼唤,希望得到苍天的慈悲和保佑。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北堂太夫人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她的坚韧和奉献精神。她并非埋怨命运,而是选择守护家庭和传统价值观,尽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诗词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体现了作者对北堂太夫人的敬意和对家庭伦理的赞美。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北堂太夫人内心世界的坚定和奉献,同时也呈现了儒家价值观在宋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直自凤凰城破後,掰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蹄。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1],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2],援玉枹[3]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4];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遥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5];诚既勇兮又以武,
昨闻归旧寺,暂别欲经年。樵客应同步,邻僧定伴禅。后峰秋有雪,远涧夜鸣泉。偶与支公论,人间自共传。
逍遥本意离尘埃,日见愚痴足可哀。唯愿人心齐一等,花香常近慧风开。
残霭动疏林,平畴入远浔。月圆今夕话,风碎隔年心。蹙蹙江湖窄,瞿瞿天地深。偶传消息好,喜慰一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