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毗陵郡斋冬至晴寒》

竹屋消残半瓦霜,水河冻裂一渔航。
不须宫线量曦影,化日今年特地长。

作者介绍

杨万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调赣州司户参军。歷永州零陵丞、知隆兴府奉新县。孝宗干道六年(一一七○),召爲国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国子博士告词》注),迁太常博士、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同上书《广东提举告词》注),寻除本路提点刑狱。召爲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应诏上书,擢东宫侍读。十四年,迁祕书少监(同上书《祕书少监告词》注)。十五年,因上疏驳洪迈太庙高宗室配飨议,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爲祕书监。绍熙元年(一一九○),兼实录院检讨官,会孝宗日历成,宰臣令他人爲序,遂以失职丐去,出爲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因论江南行铁钱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赣州,未赴。宁宗即位,屡召屡辞。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书《通议大夫宝文阁待制致仕告词》注)。开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节(《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有《诚斋集》、《易传》等传世。事见其子长孺撰墓志(清干隆刊《杨文节公文集》卷末附)。《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杨万里诗四十二卷辞操一卷,以宋端平间刊本(原书藏日本东京宫内厅书陵部)爲底本。校以宋淳熙、绍熙间递刻之《诚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荆溪集十卷西归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续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简称宋递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原该共六十三卷,今残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诚斋集》(简称四库本)。参校明末毛氏汲古阁钞本《诚斋集》(简称汲古阁本,今藏上海图书馆)、清干隆六十年吉水杨氏带经轩刊《杨文节公诗集》(简称杨本)。另从诸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四十四卷。

作品评述

《毗陵郡斋冬至晴寒》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冬至时节的景象。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竹屋消残半瓦霜,
水河冻裂一渔航。
不须宫线量曦影,
化日今年特地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冬至时节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冬至的感受和思考。

首句“竹屋消残半瓦霜”,描绘了竹屋上残留的霜冻,暗示着严寒的冬天已经来临。这一景象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也暗示了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脆弱。

第二句“水河冻裂一渔航”,描述了河水冻结的景象,只有一艘渔船在冰面上行驶。这一景象不仅展示了冬天的严寒,还暗示了冬季捕鱼的艰辛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接下来的两句“不须宫线量曦影,化日今年特地长”,表达了诗人对冬至的特殊关注。诗人说不需要依靠宫廷的钟表来测量太阳的影子,因为在冬至这一天,白昼时间特别长。这里的“化日”指的是白昼的时间,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冬至这一节气的重视和对自然变化的观察。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冬至时节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冬天的严寒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冬至的特殊关注,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时间流转的思考。这首诗词既展示了杨万里细腻的观察力,又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 《醉思仙(淮阴与杨道孚)》

    倚晴空。正三洲下叶,七泽收虹。叹年光催老,身世飘蓬。南歌客,新丰酒,但万里、云水俱东。谢故人,解系船访我,脱帽相从。人世欢易失,尊俎且更从容。任酒倾波碧,烛翦花红。君向楚,我归秦,便分路、青竹丹枫。恁时节,漫梦凭夜蝶,书倩秋鸿。

  • 《水调歌头(十之八)》

    神气精三药,举世没人知。气随精化,镇常神逐气无归。心地不明天巧。业识更缠地网,背却上天梯。今古多豪杰,生死醉如泥。树头珠,潭底日,显金机。两般识破,性命更何疑。活捉金精入木,炼就当初真一,方表丈夫儿。信取玄中趣,端的世间稀。

  • 《奉和圣制同刘晃喜雨应制》

    青气含春雨,知从岱岳来。行云避师出,洒雨待车回。厌浥尘清道,空濛柳映台。最宜三五夜,晴月九重开。

  • 《送吴耿先生》

    懦服若烟海,几人潜圣心。难才诚自昔,贱学况于今。夫子独神解,明时何陆沉。大羹无和味,至乐寡知音。磳磴貂裘弊,飘萧鹤发侵。游秦不得意,思越动长吟。甑米难求玉,经囊益少金。拂衣谢宾友,纵棹指云岑。积叶迷幽迳,荒藤络旧林。涧猿惊重至,野老喜相寻。山色犹当户,弦声

  • 《再赴桂州先寄李大夫》

    玷玉甘长弃,朱门喜再游。过因谗后重,恩合死前酬。养骥须怜瘦,栽松莫厌秋。今朝两行泪,一半血和流。

  • 《缘识》

    高山树叶翠森森,寂静因中道最深。利得昆仑皆璞玉,不须丽水有真金。浇漓渐变同尧日,薄俗将重理舜琴。祸福年长随世改,玄门大戒喻飞沈。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