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素景。
金风劲。
早是凄凉孤冷。
那堪闻、蛩吟穿金井。
唤愁绪难整。
懊恼人人薄幸。
负云期雨信。
终日望伊来,无凭准。
闷损我、也不定。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诗词:《品令》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渐素景。金风劲。
早是凄凉孤冷。
那堪闻、蛩吟穿金井。
唤愁绪难整。
懊恼人人薄幸。
负云期雨信。
终日望伊来,无凭准。
闷损我、也不定。
中文译文:
渐渐褪去了昔日的繁华景色,现在的风儿刮得很猛烈。
早已是凄凉而孤寂的景象。
如何忍受得了,听到那蛩蛩的鸣叫穿透金井的声音。
唤起了愁绪,难以平复。
烦恼是人人都有的不幸。
抱着希望,但信心却被云彩遮盖。
整日期盼着你的到来,却没有准确的依据。
郁闷地消磨着我,也无法确定。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渐渐褪去繁华的景象,以及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忧愁。诗的开篇以渐素景、金风劲两句,表达了逐渐消退的景色和风势的强劲之感。接着描绘了现在的凄凉孤冷,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感叹和失落之情。蛩吟穿金井的描绘,突出了孤独和寂寞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的主题。
诗的下半部分,以懊恼人人薄幸、负云期雨信两句,表达了人们都有烦恼和不幸的命运,并且抱着希望但信心却被遮盖,这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现实的不公和人们内心的痛苦。终日望伊来,无凭准,表达了作者对某个人的期盼,但却没有确切的依据,增加了一种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整首诗以简洁而凄凉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渐渐褪去繁华的景象,以及作者内心的孤独、忧愁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通过对人生的感慨和社会的反思,表达了对命运和现实的无奈,以及对希望的渴望和追求。这首诗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冷酷,给人以深思。
柳眼开何媚,蒲芽长得伸。寒花方谒日,新燕已参春。
晴日烘开栗玉葩,懶随霰雪送年华。淮乡地冷开虽晚,竟是人间第一花。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国命在礼。君命在天。陈诚惟肃。饮福惟虔。洽斯百礼。福以千年。钩陈掩映。天驷徘徊。雕禾饰斝。翠羽承罍。受斯茂祉。从天之来。
乍听归燕语窗栊,催放莲灯万炬红。扫尽妖氛春色外,唤回和气雨声中。时机翻覆须天定,人事扶持愿岁丰。幕府贤劳愧群彦,吟诗留俟采民风。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绿,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