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輙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诗四卷,外集一卷,今编诗五卷。
《平城下》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饥寒人们守夜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忧虑和对边塞生活的体悟。
诗词的中文译文:
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
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
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饥寒交迫的人们守夜时的景象。诗人把诗情融入到历史环境中,通过对平城的描写,表达了对战乱和边塞生活的忧虑和思考。
诗的开篇描绘了饥寒平城的景象,人们夜夜倚仗着明月守夜。诗中有别剑无玉花的句子,描写了战乱中人们匆忙离别的场景。海风断鬓发则表现了风霜边塞的生活艰辛。
接着诗人描绘了边塞的广袤,长城蜿蜒曲折,远远可以看见那红色的汉旗在飘扬。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写出了军中的热闹和战争的气氛。
诗的最后部分,诗人站在城上依稀望城下,风吹起荒凉的蓬草,城中传来瘦马的嘶鸣。最后,诗人对筑城吏提问,这去关几千里,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诗人表达了对筑城吏的同情和对战乱、边塞生活的思考,痛惜因战乱而丧命的人民。
整首诗以平淡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景象,通过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塑造,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和边塞生活的痛苦和思考。展示了李贺为了战乱中的人民而感到痛惜和愤怒的情感,传递了一种关怀和呼唤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凸显了诗人将自己和普通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站在人性立场上关怀百姓命运等人文关怀。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百里清溪口,扁舟此去过。晚潮风势急,寒叶雨声多。戍出山头鼓,樵通竹里歌。不堪无酒夜,回首梦烟波。
簪去良朋未月期,无邪端欲正吾思。近来自服无他药,一卷中庸对证医。
闻就庞公隐,移居近洞湖。兴来林是竹,归卧谷名愚。挂席樵风便,开轩琴月孤。岁寒何用赏,霜落故园芜。
往来无尽目,离别要逢春。海内罹多事,天涯见近臣。芳时万里客,乡路独归人。魏阙心常在,随君亦向秦。
江西老澹庵,高节淇秋水。君庵亦澹名,闻其风兴起。一径窈柏竹,八窗秀荃芷。意行袭幽芳,燕坐鉴碧泚。铜炉古钟磬,瓦研素屏几。玄根息芸芸,泰宇安止止。大羹及玄酒,不入世人齿。床头周易在,更与参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