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代平塘老,前身靖节翁。
死知随物化,贫与不官同。
仕国棠阴在,休亭蕙帐空。
容人方竹马,楚些已西风。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抚州(今属江西)人。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爲“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据明曹安《谰言长语》谓于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隠,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有《剩语》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剩语》二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卷。
《平塘陶使君挽歌》是宋代诗人艾性夫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如今平塘老去,先前身为靖节翁。
死后知识随着物质变化,贫穷与不担任官职一样。
国家的繁华已经消逝,休息的亭子和花园空荡荡的。
待人宽容如竹马,像秋风一样凄凉。
诗意:
《平塘陶使君挽歌》通过描绘平塘老人的境况,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人事如梦的感叹和思考。诗中表现了平塘老人的平淡生活和宽容待人的品质,以及国家的衰败和人事的变迁,映射出时光流转中的无常和人世间的虚幻。
赏析:
这首诗以平塘老人为主题,通过对其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光阴蹉跎的思考。诗词的第一句“如今平塘老去,先前身为靖节翁”,描述了平塘老人现在的年迈景况和他曾经担任的职务。接下来的两句“死后知识随着物质变化,贫穷与不担任官职一样”,表达了生死对知识和地位的消逝,以及贫穷与官职的无关紧要。这种对生死和财富地位的淡然态度,反映了平塘老人的超然心境和对人世之事的豁达。
后两句“国家的繁华已经消逝,休息的亭子和花园空荡荡的”,表现了国家的衰败和境况的变迁。亭子和花园的空寂无人,象征着昔日的荣华繁盛早已飘散,只剩下凄凉的景象。最后两句“待人宽容如竹马,像秋风一样凄凉”,以平塘老人的待人之道和内心的孤寂凄凉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平塘老人的生活和内心感受,通过对细微之处的观察,展示了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无常和虚幻。诗词通过对老人境况的描写,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呈现出一种淡然超脱的人生态度。
静躁各所好,是非安能辨。声利如我仇,云泉若相勉。寂寂深林中,芳兰自堪搴。
除坛西郊,坎其声鼓。百灵至止,结来作主。秬鬯湛淡,玉斝觩觖。是谓嘉德,神其安留。
羽林十二将,罗列应星文。霜仗悬秋月,霓旌卷夜云。严更千户肃,清乐九天闻。日出瞻佳气,葱葱绕圣君。
杖藜出北郭,山阿延余晖。屏营立高原,霜飚吹我衣。牛羊稍绝迹,聚落灯火稀。顾我岂无家,废置不得归。大田已芜没,故丘人亦非。终当问遗老,何如丁令威。
上封台观静,夕霁景偏清。月下闻禅语,风中有磬声。龙池留古足,雁塔寄余情。借问房前树,东窗忽偃生。
今年季秋与孟冬,余也踏遍黄山峰。归来相对数竿竹,倦锡倚壁雪满屋。送君手捉天台藤,打破子陵滩下冰。欲识君家读书处,只问丹台指月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