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破琴》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描述了一把破旧的琴,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意境。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诗意:
这首诗词以一把破旧的琴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琴的热爱和对传统音乐的思考。尽管这把琴破损未修,但其中蕴含的音乐感受却是充足的。作者反问谁说只有十三根琴弦才能奏出动人的音乐,琴弦的音节宛如佩玉一般美妙。新琴虽然空悬高挂,琴弦的声音却不受木制琴体的束缚,仿佛是一把七弦筝,与世界和谐地共舞。然而,现今的音乐变得庸俗陋劣,因循守旧,追随流俗,失去了灵性与美感。作者痛惜这种局面,比喻自己如同房次律,陷入了琐碎和平庸的境地。最后,作者提到了董庭兰,一位古代音乐家,表示自己并不了解无弦曲,暗示对传统音乐的敬仰和对琴的渴望。
赏析:
《破琴》通过描写一把破旧的琴,表达了苏轼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传统音乐的思考。尽管琴已破损未修,但其中蕴含的音乐意境仍然丰富。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反问了传统琴弦数量的限制,并赞美琴弦的音节如佩玉般的美妙。他通过描写新琴高悬、丝声不附木,将琴与七弦筝相类比,传达了琴在音乐创作中的自由和灵动性。然而,作者对当时音乐的庸俗和陋俗感到失望,认为现代音乐已经远离了传统的美感和精神,陷入了堕落和平庸的境地。最后,提到董庭兰和无弦曲,表达了作者对传统音乐家和琴艺的敬仰,并对琴的独特魅力和内涵的渴望。
整首诗词通过对琴的描写和对音乐的思考,抒发了作者对传统音乐之美的向往和对现实音乐境况的不满。它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挚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和文化演变的思考。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苏轼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破琴》一诗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虽然破了一些,琴中却蕴含了充足的音乐意味。
有谁说只有十三根琴弦,音节好像佩玉一样美妙。
新琴空悬高挂,琴弦的声音不受木制琴体的束缚。
它仿佛是一把七弦筝,与世间的美好共同追逐。
现今的音乐变得庸俗陋俗,沦为平庸和随波逐流的境地。
不像当年那位董庭兰,他曾创作无弦曲而被人所传颂。
诗意:
《破琴》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传统音乐的思考。尽管这把琴已经破损,却仍然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意味。苏轼反问谁说只有十三根琴弦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琴弦的音节就像佩玉一样动听。他描述了新琴空悬高挂的情景,琴弦的声音不受木制琴体的束缚,仿佛是一把七弦筝,与美好的世界共同追逐。然而,现今的音乐变得庸俗和陋俗,平庸地追随流俗。苏轼对此感到痛惜,认为现代音乐已经失去了灵性和美感。最后,他提到了董庭兰,一个古代音乐家,他创作了无弦曲而成为传世之作。这暗示了苏轼对传统音乐家和他们创造的美妙音乐的敬仰,也表达了对琴的渴望和对传统音乐之美的向往。
赏析:
《破琴》通过描写一把破旧的琴,表达了苏轼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传统音乐的思考。尽管琴已经破损,但其中蕴含的音乐意境仍然丰富。苏轼通过反问的手法,质疑了传统琴弦数量的限制,并赞美琴弦的音节如佩玉般的美妙。他通过描写新琴高悬、琴弦声音不受琴体束缚的情景,以七弦筝作为隐喻,传达了琴在音乐创作中的自由和灵动性。然而,苏轼对当时音乐的庸俗和陋俗感到失望,认为现代音乐已经远离了传统的美感和精神,沦为平庸和随波逐流的境地。最后,提到董庭兰和无弦曲,表达了对传统音乐家和他们创造的美妙音乐的敬仰,并对琴的独特魅力和内涵的渴望。
整首诗词通过对琴的描写和对音乐的思考,抒发了苏轼对传统音乐之美的向往和对现实音乐境
檐间铁马何威狞,霜刀雪剑争鲜明。秋风一吹阵脚动,跳梁舂击声鏦铮。何时真提十万兵,金戈铁甲相磨鸣。缚俘斩馘墟龙庭,归来马后笳鼓声。
匡庐游遍僧家园,南望柴桑墟里烟。但寻疃畦供指画,不知市井今几迁。五柳既无只衰草,三径莫识皆平田。欲归四顾但遐想,归来高致犹凛然。
恪恭奉祀,祗的行牲。九成爰奏,有俎斯盈。
拂拂鹅黄初借色,涓涓蜜醴为输津。泠然一涤心渊净,热恼无因著莫人。
追悔当初孤深愿。经年价、两成幽怨。任越水吴山,似屏如障堪游玩。奈独自、慵抬眼。赏烟花,听弦管。图欢笑、转加肠断。更时展丹青,强拈书信频频看。又争似、亲相见。
茶梅有意如相伴,梨枣无根未易栽。稍喜冻逢春渐解,不堪老挟病俱来。久扃北户寒稀出,已落南枝暖再开。忘却玉堂供帖子,牛栏西畔觅诗回。